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鉛山疫情十二日:

那些閃亮的身影

2021年11月11日07:2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江西鉛山,辛棄疾仗劍持書的高大雕塑屹立河畔,北望江山。

這座因新冠疫情而按下暫停鍵的小縣城,正是這位偉大詞人的人生歸處。

千百年過去,曾經的鐵血傳奇和千古風流早已化作詩詞淺唱低吟,隻有腳下的河水依舊湍流不息。疫情之下,雖然沿江來往的行人稀少,但他們都會不經意遠眺對岸,似乎那豪邁英武的背影能給人精神的慰藉。

今天是鉛山疫情第12天,人們的情緒已從擔憂、害怕過渡到現在的平穩、踏實。在這段共患難的日子裡,總有些瞬間溫暖人心,總有些身影值得被記住。

當疫情結束之時,“且飲瓢泉,弄秋水,看停雲。”

(一)

10月30日晚,鉛山疫情第一天。

家住上饒市區的張雋翾,連夜採購了30箱面包,給40公裡外的鉛山縣防疫工作人員送去。

回到家時,已是凌晨2點多。

躺在床上,想到防疫人員可能沒有早飯吃,他旋即又起床出門找包子店,但找了好幾家都沒有開門。

他沒有放棄,而是跑遍了附近所有能找到的店,終於敲開了其中一家的店門。這家店的老板了解情況后,立即和妻子召集員工加急趕制了1000個包子。

凌晨5點多,包子全部做好。

張雋翾再次趕赴鉛山縣,在早上7點前將這份暖心的禮物送到了防疫工作者手上,讓他們吃上了熱乎的早餐。

面對謝意,他和那位好心的老板都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其實,生活中所有的“應該”,都是善良結出的果。

(二)

11月3日,永平鎮鄉間搭起了一處“抗疫廚房”,任務是向封控區內提供2000余份盒飯。

缺人手,鎮政府便廣發“英雄帖”,僅一晚便召集了十裡八鄉有名的鄉廚,拉起了一支三十余人的廚師團隊。

邱玉寧是這些廚師中唯一的女性,被大家稱為“女中豪杰”,她常年帶著一支“娘子軍”走街串戶,操持著一桌桌宴席。

為了找齊人手,她挨個給姐妹們打電話。

“參加抗疫,即使沒工錢我們也願意來。”

十幾通簡短的電話下來,邱玉寧便招募了十多人加入隊伍。

眾人從每天凌晨5點忙碌到下午5點,有的在冷水裡洗上10多個小時的菜,手背凍得通紅﹔有的一刻不歇連蒸八桶米飯,直到出現低血糖才“被迫”休息。

她們是最普通的農村女性,其中有不少人已年過花甲,雖然自己過的不易,但也懂得幫助他人。這不是傻,更不是不自量力。

只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那些默默幫助我們的常常就是這群最普通平凡的人。

(三)

11月5日9時許,一輛小貨車駛入“抗疫廚房”,車上滿載著萵筍、白菜、蘿卜等各類蔬菜3000余斤。

“這是最新採購的新鮮食材。”下車的男子名叫吳其鵬,是做蔬菜批發生意的個體戶,為了備齊這些用於捐贈的蔬菜,他連夜到數十公裡外的市場採購。

還有許多和吳其鵬一樣的平凡個體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44歲的建筑工人李天雷聽說需要車輛給景區滯留游客送飯,二話不說就開車來了,每天凌晨四五點到崗。他說:“就想為家鄉做點事,給孩子當個好榜樣。”

“熱飯、熱菜、熱心腸,開心、開懷、又開胃。”

“謝謝永平的老百姓,你們辛苦了。”

飯點時刻,葛仙村度假區滯留游客組建的微信群中,眾人紛紛點贊鄉廚們精心烹制的菜肴。

從“抗疫廚房”裡流淌而出的不僅有人間煙火氣,還有一泓含著菜香的溫情。

(四)

11月2日夜晚,鉛山縣一處隔離酒店外。

一名高高瘦瘦的男孩兒,正朝酒店的方向隔空比心。

望著對面馬路上的兒子,連續加班熬夜的李菊瞬間“破防”。

她是鉛山縣人民醫院內三科護士長,10月30日進入葛仙山進行核酸採樣。11月2日下午,李菊住進酒店隔離休整。

得知消息后,兒子特意騎車來到酒店對面,遠遠地看望媽媽……

家人的溫柔,是最堅強的鎧甲,讓我們變得強大無畏。

(五)

大學畢業生吳晨,因疫情滯留鉛山紫溪鄉的小姨家。

小姑娘不把自己當“外鄉人”,主動請纓加入志願者行列,她甚至主動走訪村民,發展了十余名當地的年輕人加入其中。

採買抗疫物資、幫助老人接受核酸採樣、宣傳防疫政策……在抗疫一線,她度過了自己22歲的生日。11月6日22時許,鄉親們為她端上了一碗長壽面,為她送上生日祝福。

“和干部、醫生、志願者小姐姐奮斗在一線是今年生日最快樂的事!”她說。

而在山的另一邊,吳晨的另一群同齡人則完成了馳援鉛山的工作,准備返校。

疫情發生后,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共派出200余名具備護士資格証的師生趕赴鉛山縣支援防疫工作,其中大多數是“00后”。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了抗疫一線最可愛的人。

(六)

疫情之下,許多小商鋪都暫時歇業。

35歲的水果店老板娘張秀明,把來不及賣的貨物都捐了。

聽說抗疫一線人手緊張,她又申請加入了志願者隊伍。

做事干練的張秀明,雖然是第一次當志願者,但無論是組織協調、登表記賬,還是做扛貨搬箱的體力活,都是得心應手。

家裡的孩子誰照顧呢?

“我家是男主內、女主外,他帶孩子我放心。”張秀明笑著說,為了減少后顧之憂,她和丈夫合計一番后,由丈夫送3個孩子到鄉下爺爺奶奶家暫住。

“我只是去搭把手,能做一點是一點。”她說。

沒有豪言壯語,只是主動散發光亮。

當所有光亮聚在一起,就成為照亮一座城的光輝。

(七)

在人生最失意之時,辛棄疾來到鉛山,得以化解心中的憂憤。

他將一腔豪邁與刻骨柔情,融入鉛山的山水草木之間,寫下了多首如《清平樂·村居》一般溫暖的詞。

這座承載了辛棄疾余生的小城,不僅治愈了他漂泊的心,也治愈著今天的人們。

在與疫情的搏斗中,人們將更加懂得,誰在為他們徹夜難眠,誰在為他們逆向而行。

那一個個熟悉或陌生的身影,正變得清晰而閃亮。(賴 星 胡昕怡)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