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江西省全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十四五”期間,力爭加固整治圩堤1000公裡,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89%,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90%,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6.57%……近日,《江西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出台,從防洪保安、水資源節約利用、水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提出了11項指標,全面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規劃》將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和影響?我省又將如何構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水安全保障體系?記者通過採訪對《規劃》進行解讀。
防洪安全涉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998年8月,時任九江市新港鎮江磯村黨支部書記的陳申桃,一次次跳入水中,排查排除大小險情100多處。如今,他曾經鏖戰洪魔的地方,隨著防洪工程建設不斷推進,防洪能力持續提高。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許盛豐介紹:“《規劃》體現了洪水防御思路的轉變,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
除了傳統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溝治理外,《規劃》將群眾迫切需要的洪患村鎮河流治理等小微工程納入統籌,夯實了農村地區防洪安全屏障。
“以前我們村的水源嚴重不足,位置又偏僻,全靠肩挑背扛解決用水問題。”回想起以前,會昌縣周田鎮大坑村村民戴嬌仍唏噓不已,如今家裡通了自來水,用上了洗衣機,生活越過越好。為了讓更多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規劃》要求按照“全員全域全覆蓋、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統一服務”模式,結合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成與城市供水同質同服務的農村供水體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推進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是《規劃》中的一項重點。在新余市渝水區蒙河灌區,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有效提高了灌區的灌溉水利用系數,渠系“跑、冒、滲、漏”水量大大減少,干渠輸水到末端所需的時間由實施前的10天縮減到現在的5天左右。《規劃》提出,以鄱陽湖平原、贛撫平原、吉泰盆地、贛南丘陵盆地等四個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大中型灌區為核心,通過灌排工程設施改造與提升、信息化建設和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推進贛撫平原、袁惠渠、潦河、錦北、白雲山等大型灌區建成節水型、生態型、民生型、智慧型灌區。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立足江西‘一江一湖五河百城千圩萬庫’的水利本底,以增強水資源調控、蓄滯、配置能力為核心,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江河洪水控制能力和生態環境保障能力,加快構建完善江西水網體系,全面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省水利廳副廳長、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主任羅傳彬說道。(記者 游 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