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時光裡的傳承(我們這裡的年輕人)

朝 顏
2022年01月10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遂川多山。

從縣城一路向西,朝羅霄山脈的深處走去,沿途是連綿的丘陵、蒼翠的林木、潺潺的溪流,還有繚繞的雲霧。

這裡群山環繞、土壤肥沃、雨露充足,平均海拔高度在三百到八百米之間,成就了得天獨厚的茶樹生長環境。茶葉,如今已成為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的重要產業。

置身於茶葉主產區湯湖鎮,層層疊疊的梯田茶山將我包圍。一座遙望形似狗腦袋的山嶺,數次被當地人指給我看。兩百多年來,這座山成為一種茶的起源標記,並為之賦名。“狗牯腦”,我用南方方言反復念誦出這三個字音,如此素朴,如此親切。

茶人梁華平伸出了他的右手,掌心厚實,鐫刻著和年齡極不相稱的粗糙紋路。我隻輕輕一握,便感知到了其間的力道。作為遂川狗牯腦茶制作技藝的傳人,這位80后年輕人,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手工炒茶經驗了。

一切還得從祖上梁為鎰說起。

18世紀末,青年梁為鎰還是一位放排工。一次突如其來的洪水,將他的木排悉數沖散。他幸得保存性命,輾轉流落到南京,被種茶世家楊氏收留。不久,梁為鎰與楊氏女子結為夫妻。他們帶著茶種和制茶技藝回到家鄉,在狗牯腦山上開墾茶園。

當年的種茶人梁為鎰沒想到的是,狗牯腦茶有一天會揚名世界——1915年,狗牯腦茶被當地茶商收購,送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榮獲金質獎章。以茶葉謀求生計的梁家人由此意識到手藝的價值。他們立下祖訓,在家族內將手藝世代承襲,絕不外傳。

手藝傳到梁華平的爺爺梁奇桂這一代時,已是改天換地的新中國了。1964年,遂川縣狗牯腦茶廠成立,由梁家人負責管理。為了擴大生產,梁奇桂勇敢地做了破除祖訓的第一人。他開辦培訓班,帶徒傳藝,培養出幾千名制茶工匠。

從湯湖鎮街上,到山上的祖屋和老茶園,需要從山下步行一個多小時穿過茶間小徑,登百余級石階,方可抵達。這一路,都有漫山遍野若有若無的茶香相伴。童年的梁華平,便是嗅著這茶香長大的。春天,是緊鑼密鼓的制茶季,爺爺、父親都在灶台邊忙碌著,梁華平則饒有興趣地觀察、學習。他看著爺爺手把手地教父親炒茶,那些動作,那些姿勢,那些念念有詞的口訣,那些對鮮葉的滿意或挑剔,早已諳熟在心。

制茶技藝的傳承,首先從認茶和採茶開始。單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從單手採到雙手採,由慢到快,由少而多。燒火也是基本功,火勢要均勻,熱力要穩定。柴最好是密度大的硬柴,這樣恆溫持續的時間方能長久,便於炒茶人掌握火候。火勢溫吞,容易紅梗﹔火勢太旺,又容易焦邊。

十二歲,關於制茶的所有流程,梁華平已盡數通曉。無論採摘、攤青、殺青、揉捻,他都要動手試上一試。最難的,是炒茶。起初,父親隻讓他炒粗茶練手,就是那種不太值錢的大葉子茶。大鐵鍋溫度高,手法不熟練,燙傷是常有的事,起個大水泡,痛得齜牙咧嘴。他不服輸,忍痛接著炒。

除去在部隊服役的兩年時間,梁華平幾乎從未離開過茶。鄉村裡許多年輕人都往大城市跑,但梁華平從未想過要離開家鄉,從事其他行當——接過茶園和制茶技藝,是他心中不可推卸的責任。

2008年,遂川狗牯腦茶的制作工藝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身為代表性傳承人的父親梁光福年歲漸高,梁華平責無旁貸地接過了技藝傳承的重任。

於是,每到新茶開採的季節,梁華平都要心無旁騖地沿著這條蜿蜒的山路,前往茶園。

春風吹開滿山的芽頭,封存了一冬的寂靜很快被茶人踏破了。

農歷二月二十九,是茶園開採的日子。新採的芽頭攤開在簸箕裡,鐵鍋燒得旺旺的,這裡將要舉行一場家族“斗茶”比賽。無論父子、兄弟或叔侄,無不拿出看家本領,炒一鍋清香四溢的頭茶。然后,由親朋好友細細品評,推選出當年的家族“茶王”。

這一天,還是外地茶商紛至沓來的日子。他們觀望、揉捏、聞嗅、品咂、鑒別,以商人或資深品茶人的精明與苛刻,留下訂單,或者當場買下新鮮制作好的干茶。

從這一天開始,整個春天,梁華平就在這茶山上生根了。

灶膛裡的火光熊熊燃燒的時候,穿著藍布中式衣衫的梁華平,手捧簸箕,氣定神閑地立於鍋灶前。隨著“哧”的一聲響,茶葉倒入鍋中,他用雙手熟練地翻炒起來,感知著溫度和茶葉的每一絲微妙變化。一陣沁人肺腑的茶香在空氣中彌散開來,葉芽像一片片綠色的飛羽起起落落。

這是一年中最忙也是最累的日子,每天的休息時間不足三小時。要搶天氣,要在最短的時間裡生產出品質最好的茶。他的神經繃得緊緊的,將日常事務拋到九霄雲外,隻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茶上。

從二十二歲那一年起,他的雙手就再沒有因為炒茶起過泡了。熟能生巧,秘訣無非一個“勤”字。念書的時候,梁華平讀到《賣油翁》的故事,無師自通地領悟了故事與炒茶的關系。炒壞了茶,炒傷了手,都不灰心。他知道終有一天,自己會像爺爺和父親那樣,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炒茶師。

他喜歡琢磨,怎樣的手法才能使茶葉更完美,更透亮。比如火候的掌握、殺青的手法、炒茶的姿勢、揉搓的力度,無不暗含奧秘和玄機。在“形如鉤、香如栗、味甘醇”的傳統標准之上,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手法,從來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范式。一切,隻能依靠手口相傳,在實踐中揣摩總結。

最重要的,是心靜。制成一鍋茶的完整過程裡,不能有絲毫的分心和馬虎。真正的好茶是最忌浮躁的。爺爺在世時,每年春上都要到茶山來督陣。爺爺常說:“做茶就是做人,心地善良的人,做出來的茶是圓潤的。”聽著,學著,做著,那些從前不大好領悟的東西,慢慢就浸入了梁華平的生命裡。

隨著機械化的發展,願意耐下性子手工炒茶的師傅越來越少了。但是梁華平知道,這一門老行當,他丟不得,他的子孫后代也丟不得。

五六分鐘的殺青之后,茶葉起鍋。揉捻,是制作狗牯腦茶葉的重要工序。茶的香醇,就在這一圈一圈的揉搓中,通過汁液的滲透,均勻分布到每一枚茶葉上。

歸置好茶葉,一雙仍冒著熱氣的手攤開在眼前,黑中透紅,仿佛每一道紋路都飽蘸茶的芬芳。

站在狗牯腦茶山上極目四望,莽莽青山,蜿蜒著高高低低的綠色茶畦。山腰上的每一道條帶,都是人工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在茶園的山頂和山腳下,還刻意保留了原生態的林木,隻為讓狗牯腦茶有更好的生態環境。一片湖水被群山環抱,平靜安寧,如一塊藍幽幽的寶石鑲嵌其間。

而在我們目力所不能及的遠處,整個遂川,茶葉產業已蔚為壯觀。全縣茶葉種植面積二十八萬余畝,年產量九千多噸,產值二十多億元。

狗牯腦茶也為遂川人打開了生活的條條大道。經營茶園、加工茶葉、經銷代理、開設茶館、表演茶道……如今,全縣有近十萬人從事著和茶相關的行當,為自己和家人掙得殷實的生活。

2014年,遂川縣湯湖梁記傳承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再后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也成立了。周邊的許多貧困戶都迎來了人生新的機遇。採茶、鋤草、修剪、施肥……茶園管理需要很多工人,而貧困戶在就業時總是享有優先權,結款時亦如此。每一個前來務工的貧困人員,合作社都包接包送,實在無法接送的,則補足往返車費。梁華平想著,要讓他們零負擔掙錢。

合作社還結對了兩戶貧困戶,老梁是其中之一。老梁家有三畝山場,但是不善經營管理,年收入才三千元左右。梁華平手把手地教老梁種茶技術和管理方法,終於使茶園產量逐年升了上來。請不到採茶工,合作社幫忙請﹔茶青做得不夠好,合作社幫忙做﹔產出的茶葉找不到銷路,合作社幫忙銷售。獲得的利潤,則一分不少地交到老梁手中。一年下來,老梁家增收兩萬多元,順利脫貧。后來,他又將茶園擴大到十畝,日子越過越美。

在一張2020年春節拍下的照片裡,老梁站在合作社門口,提著梁華平為他送上的米和油,笑得憨實又暢快。老梁是個實在人,不會說漂亮話,不過一提起梁華平,他總是難掩感激之情:“自從加入了合作社,我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曾經產量稀少、貴為貢品的狗牯腦茶,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湯湖,隻要你願意,信步走進一家茶館,或一戶茶農家,不用花上太多錢,就能安逸地喝上一盞清香扑鼻的狗牯腦茶。

人在草木間,便是一個“茶”字。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一座山,一片茶園,幾百年光陰中的相守、傳承和精進,最后留下的,該是讓人唇齒留香的東西。我啜飲著杯中的茶湯,在升騰的熱氣中,感受著那份在時光中傳承不息的茶香。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