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本網專稿

院士開年第一課勉勵大學生:走出“舒適區” 做行動派

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2022年01月03日19:11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人生是一場長跑,不同意‘輸在起跑線’的說法。”

“細胞能夠再生,但是人生不能逆轉!”

“機遇一定是留給有准備的人。”

……

2022年1月2日上午,江西農業大學南區圖書館報告廳裡師生濟濟一堂,該校89級優秀校友、新晉中科院院士李勁鬆回到母校,以“愛黨愛國,自立自強”為主題,與自己大學時代的班主任、中科院院士、江西農大黨委書記黃路生同台共授新年第一課。

李勁鬆畢業於南昌一所普通高中,1993年畢業於江西農大畜牧專業,碩士保送至江蘇農學院(現揚州大學),博士就讀於中科院。回想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生涯,李勁鬆將其歸結為紅土地上的“草根逆襲”。

雖然已經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28年,但是李勁鬆對在母校學習生活的點滴記憶猶新。

“那個時候,物質沒有今天這麼豐富,信息也不如今天這麼發達,經常和同學一起去小餐館、小吃攤吃點小炒,喝點小酒,生活很簡單但是很快樂。”李勁鬆回憶說。

“人生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跑,我不同意‘輸在起跑線’的說法,我大學和碩士研究生讀的都是普通學校,讀博士的時候才上了‘名校’。”李勁鬆說。

大學是人生的起點,是今后走向社會最為關鍵的四年。李勁鬆寄語大學生:應做一個行動派。在求學的寂寞中積累經驗,隻有這樣等機會出現的時候才能抓住,才能一飛沖天。

“青年人應該在大學這個舞台上全面展示個人的能力,抓住一切的機會讓自己忙起來,豐富多彩的度過這四年,緊張而有壓力、痛並快樂著的大學才是充實的,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人生下一個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李勁鬆說。

李勁鬆還向農大學子展示了一幅挂在他辦公室的書法作品——“志在沖天”。那是他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導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在他學成回國十年之際贈給他的。

李勁鬆認為,所謂“沖天”,就是要不斷走出人生的“舒適區”,更多時候拼一把、堅持一下,站上更高更大的平台。

以此為科研人生的信念,李勁鬆一直在生命科學領域朝著“沖天”而奮斗: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時,他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批存活的克隆牛﹔2002年,他奔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成功獲得嗅覺神經細胞的克隆小鼠……

“細胞能夠再生,但是人生不能逆轉。”作為重編程與發育生物學專家,李勁鬆的研究成果曾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他分享自己的科研感悟:impossible is nothing!機遇隻留給有准備的人。

從走到世界前沿到真正引領世界,其路漫漫,盡管科研競爭非常激烈和辛苦,但李勁鬆覺得這樣的日子樂趣無窮,即使累也心甘情願,

做科研就是要快速結合前沿技術,專注而有擔當地做一個行動派,在科研中享受人生的樂趣。科研道路別無選擇,惟有最好。

黃路生院士2011年46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鬆院士2021年49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門兩院士,黃路生院士與李勁鬆院士相差6歲,他們亦師亦友。

黃路生院士24歲碩士畢業后,擔任李勁鬆院士所在江西農大89(1)班班主任,期間,他利用與同學們年齡相仿,容易溝通的特點,鼓勵同學們專心學習,立志成才,培養了當年全校考研人數最多、入黨人數最多的班級。

1991年,黃路生到蘇聯攻讀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給同學們寫信,勉勵同學們一定要愛黨愛國。

“我在蘇聯讀博時以所見所聞引導我的學生們,一要專心學習,二要熱愛自己的國家,愛社會主義這個制度、愛中國共產黨、愛自己從事的專業。”黃路生院士回憶說。

這些想法深深影響了學生李勁鬆,留學歸國后他潛心科研,李勁鬆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不倦,勇攀高峰。

“大學應傳承怎樣的精神文化?”“如何在科研中體會幸福感?”……

面對諸多師生的提問,黃路生和李勁鬆共同與大家真誠交流:

“大學的第一要務是靜心學習﹔其二要立志成才,年輕人有夢想才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凝聚力量﹔其三要強健體魄﹔其四是學會欣賞比自己優秀的人。”

“科研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

“我們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這個時代當中能夠參與到國家和民族的復興過程中來,是莫大幸福。希望老師、同學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愛黨愛國、自立自強!”

“心存夢想、腳踏實地、以德為本、合作共贏。”李勁鬆最后寄語大學生。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