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青城:青春之城更新

共青城市,曾經鄱陽湖畔的荒灘野嶺蛻變成如今的現代化城市,每一處變化都離不開共青人的艱苦創業。近年來,作為青春之城的共青城市化理念為實際,創新舉措,實干奮進,不斷提升著城市發展速度,更讓居民感受到民生實事帶來的“溫度”。
如今,在這片31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項項城市民生工程的落地,讓居民的家門口換綠色、展新顏。人們在這裡成長創業更加有為,生產生活更有品質,共青人的新生活煥發出勃勃生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老難題走出“新路子”。站在官塘垅水庫飲用水進水口,清澈的水奔涌而出,源源不斷地流進共青城市的千家萬戶,滿足了共青人生產生活用水。去年,一條長42公裡的專供引水管道將柘林水庫的水引入了共青城市,徹底解決了共青城市的用水窘境。在不需要加壓泵站的幫助下,可以實現日供水約11萬噸。對共青人而言,這水安全、量足、穩定、可持續,“終於喝上、用上了放心水!”
共青城市雖然臨近鄱陽湖,但由於鄱陽湖豐水期和枯水期水位變化大,常常令人“望水興嘆”。最近十幾年,共青城市生產生活用水主要來自於柘林湖,依靠一條長達40公裡的明渠單一輸送。由於該明渠以農業灌溉為主,兼顧生活和工業用水,不但水量不足,而且水質極易被污染。一旦遇上柘林電廠蓄水發電調節,還會出現無水可喝、走應急通道申請“喝水”的窘境。
“‘用水難’一直困擾著我們,以前經常收到水利部門反映生產生活缺水問題,在收到相關信息后,立即向省、市應急管理部門上報信息,請求他們協調解決問題。”原共青城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孫柱梁說。
隨著共青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安全用水成了百姓的最急迫需求。去年,共青城市決定投資4.3億元,啟動柘林水庫引水工程,由明渠改為暗渠,從柘林湖三副壩取水。
引水工程全長42公裡,途徑4個鄉鎮、1個墾殖場,要穿過昌九城際鐵路、京九鐵路、福銀高速、316國道、105國道、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等重大工程,實施難度非常大。項目啟動后,共青城市委、市政府將其當作百姓的揪心事、急事來辦,項目方倒排工期,晴天搶干、雨天巧干,去年4月8日,共青城市廬山西海飲水工程正式通水,來自40公裡外的西海清水奔涌而至,滋養著共青城市的土地,22萬居民從此喝上放心水。
據了解,今年,共青城市將率先在全省實現全域面積城鄉供水,“同質、同價、同網、同服務”,真正實現了喝安全水、放心水的願望。
新思路解決老訴求。去年9月7日,共青城市托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迎來首批幼兒。作為九江地區第一所率先投入使用的公辦托育中心,這裡為1∽3歲適齡幼兒提供看護、教育、社交為一體的托育服務。
“園長媽媽好!你說的冰激凌什麼時候能給我們吃呀!”
孩子們口中的“園長媽媽”是共青城市第二幼兒園(托育中心)園長張榮梅,“因為這個寶寶班的孩子們9月份就要正式進入小班,馬上要從托育中心畢業,我答應了他們給每個孩子吃一個冰激凌,小小的一個,孩子們可以吃。”和孩子們在一起,張榮梅臉上總是堆滿了笑容。在共青城市托育中心,目前的90個學位全部滿額,在中心裡走上一圈,張榮梅能清楚地喊出每一個小寶寶的名字。
張榮梅是共青城市幼兒教育變遷的見証者之一。
28年前,張榮梅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名幼師。那時候,共青城市隻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共青城市中心幼兒園。當時,共青人想把孩子送進這所公辦幼兒園特別難,名額很少,而適齡幼兒又多。
張榮梅說,那時候,共青城市中心幼兒園有12個班,班班超額,學位也隻有380個左右。
近年來,隨著“三孩”政策紅利釋放,新生人口不斷增加,共青人對優質幼托教育和學前教育的訴求越發強烈。
共青城市委、市政府及時了解這一訴求和百姓擔憂,將優化托幼服務、提升學前教育水平納入民生行動計劃集中推進。2018年,共青城市新建城區公辦幼兒園5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5所、村級附屬幼兒園12所、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辦成公辦幼兒園6所﹔增加公辦學前教育學位5280個,公辦托班學位420個﹔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8所,普惠民辦幼兒園學位1620個。截至目前,共青城市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8.2%,普惠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90%以上,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95%以上。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加速穩步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許秋蕾有兩個孩子,她說,以前共青城市公辦幼兒園學位緊、入學難,很不方便。2020年,許秋蕾的二寶入園,她明顯感覺學位不那麼緊張了。“我大寶上學的時候,凌晨4點去幼兒園排隊,后來二寶上學選擇多了很多,並且幼兒園的環境更好了。”
老社區煥發新生機。從1970年開始,王木滾一家人一直住在共青城市甘露鎮雙橋村湖州隊。曾經的湖州隊,是共青城市“臟亂差”的代表。
現在,走進王木滾的家,三層小樓前是一塊空地,水泥地面平整干淨,王木滾養的花花草草點綴其中,空地上擺的休閑長凳讓人誤以為這是一處民宿。“以前這裡是我自己蓋的小屋,別說騎電動車了,人通過都很難。”站在這塊寬敞的空地上,王木滾很得意,“去年有游客來這裡玩,他們說,瞧,感覺這個村裡的人很富裕,家家戶戶都有別墅咧!”
湖州隊位於甘露鎮、金湖鄉、茶山街道和農墾集團等地管轄范圍的城鄉接合部,有房屋70余棟。停車難、行路難、用水難,曾是這裡住戶面臨的三大難題。經過改造,湖州隊拆除彩鋼瓦、鐵皮棚360處,約4000平方米﹔拆除臨時房、空心房、破舊危房30處,約2000平方米﹔完成立面改造11000平方米﹔統一加蓋輕鋼屋頂及樹脂瓦10000平方米﹔道路“白改黑”,新鋪設透水混凝土、瀝青路面約9000平方米﹔統一規劃新增了停車位30個。通過地下、地面整體提檔升級,群眾生活環境煥然一新。“以前進村,這裡不通那裡不通,現在全部打通了!而且家家戶戶都裝上了自來水,環境好了,住起來舒服,心裡特別高興!”王木滾坦言,現在的湖州隊脫胎換骨了。
“小環境大變樣,住得心裡很敞亮,老舊小區改造改到了我們的心坎上。”在毛竹山小區生活了20余年的王大爺欣喜地說道。毛竹山小區位於共青城市中航社區,小區始建於1990年,共有房屋21棟,居民606戶、約2000人。毛竹山小區是一個集賣菜、早餐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市井小區。毛竹山小區的人氣很旺,但卻存在諸多安全隱患。2020年7月,毛竹山小區全面改造,共拆除凸出防盜窗101處約1000平方米﹔拆除違章樓梯間19處﹔拆除車棚1處600平方米﹔拆除違建店面12間400平方米。新建中航社區辦公用房300平方米﹔集中新建店面10間200平方米,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購物﹔新建百姓大舞台活動廣場1000平方米,豐富居民業余休閑活動﹔新建小區圍牆約800米﹔這些改造為小區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共青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由城中村、老舊小區組成的“棚戶區”越發顯得格格不入。對此,共青城市堅持把“棚改”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不斷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在共青城市,2021年進行大刀闊斧改造的還有珍珠湖小區、葡萄園小區、創業路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三個小區共有49棟,涉及1234戶,總建筑面積約12.3萬平方米,改造資金6100萬元。
近年來,在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進下,辦成了一批批實事、好事,特別是在今年開展的“進萬家門、排千企憂、解百姓難”作風建設大提升活動的促進下,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一份份“滿意清單”,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變化、新氣象。(孔穎、洪顯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