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多部門協力,減輕交通擁堵,江西省南昌市——

探索用好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基層治理新實踐)

本報記者 朱 磊
2022年12月07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為改善道路交通環境,江西南昌市多部門協力,探索用好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採取“一點一策”的方式精准治堵,全力破解區域性、局部性、即時性擁堵難題,交通秩序明顯好轉,群眾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為減輕城市交通擁堵,方便群眾出行,從2020年底開始,江西省南昌市多個部門協調聯動,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推行分時段、分區域、分模式的精細化管理,規范道路出行秩序,不斷提升交通治理效能。與2019年相比,南昌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47萬輛,增長了24.4%,而交通擁堵指數卻由1.32降為1.25,平均車速從31.9公裡每小時提升到38.1公裡每小時。

  智能指揮、快速反應處置,及時解決路面故障類警情

  在南昌市街頭,新配備的800輛鐵騎吸引了不少路人的關注。它們和英姿颯爽的騎警一道,覆蓋了當地的主要交通干道。在騎警背后,有一個智能“大腦”——暢通南昌聯勤指揮中心。

  在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暢通南昌聯勤指揮中心,30塊LED大屏組成視頻系統,播放著各個路口的實時交通情況。辦公室裡,值班民警忙碌而有序,他們正在電腦前不斷切換路口畫面,尋找並指揮處理路面正在發生的事故或故障類警情。

  中午12點,暢通南昌聯勤指揮中心副主任胡志峰打飯回來接班,眼睛緊盯著屏幕,右手操作鼠標,突然眉頭一緊,“九洲高架有異常擁堵。”鏡頭拉高,往擁堵路段移動,一輛小貨車正打著雙閃停留在一條車道上。胡志峰迅速拿起對講機,呼叫附近騎警,大約5分鐘后,拖車趕到,將道路疏通完畢。

  據介紹,依托天網視頻和高德地圖等擁堵預警提示,指揮中心及時發現警情,最大程度減少因指令遲滯、傳遞偏差而耽誤的時間。騎警和拖車駐守在主要路段,指揮中心精准調度、快速處置。

  在此基礎上,南昌推出“135”快速反應處置機制,即“1分鐘快速發現並及時響應,3分鐘調度指揮路面警力快速到達現場,5分鐘處置輕微事故、簡單故障全力恢復交通,對較大事故全力疏導”。今年以來,南昌交警快速處理事故與故障類即時警情8337起,減少了即時警情對路面交通產生的影響,道路通暢率大幅提升。

  出租車司機老韓正開車去往老城,跟乘客聊了起來,感慨著一路上的變化:“前兩年去老城,遇到早高峰,堵個個把小時不新鮮。現在,早晚高峰道路暢通不少。”

  排查堵點、探索“一點一策”,道路通行能力明顯提升

  南昌撫河北路和中山路交叉口,東連八一起義紀念館,西連滕王閣,更是老城與紅谷灘新城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在這一條干道上,卻駐扎了三個中隊,分屬不同交警大隊。

  每到高峰期,三個中隊的交警都要為道路協調傷腦筋。“為了不讓自己的管轄路段擁堵,手動調試信號燈就是常態。但我們畢竟無法完全兼顧,這邊放空了,可能道路那邊就堵上了。”西湖大隊一中隊民警蔡高瑋說。

  為進一步緩解節點性交通擁堵,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建立信號配時中心,組建智能信號與智慧交通創新團隊,探索全市交通信號統一控制。

  “針對撫河北路和中山路的情況,我們首先做了交通擁堵情況的大數據調查,進行研判分析,同時要求路面民警減少手動控制信號燈頻率,由我們來統一進行信號控制。”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科研所所長劉曉梅說。科研所從過去的分析部門轉為實戰部門,為類似問題專門成立了信號控制專班,通過科技手段,將全市信號燈手動控制情況降低了70%以上。

  如今,這個曾經擁堵不堪的交通節點,不僅實現了交通燈的優化控制,還針對周邊小區出行等問題進行了細節改進,“有擁不堵,司乘安心,我們也省心很多。”蔡高瑋表示。

  從曾經的一套方案到底,到如今分時段、分區域、分模式的精細化管理,南昌治堵,正在努力實現“一點一策”。

  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吳雲鵬曾在互聯網上分享過一篇文章,從路段設計、道路輔助設施和機動車數量等方面對南昌的交通擁堵問題進行了分析。不久,吳雲鵬收到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邀請,專門對於部分擁堵路段提出專業建議。

  而贛江南大道的擁堵治理,便是吳雲鵬交出的成果。贛江南大道,周邊集中了萬象城等商業單位,以及江西省公安廳、交通運輸廳等駐地,曾經是最擁堵的一條路。“幾次調查之后,我發現擁堵主要原因是車道設置不合理,我建議將兩邊佔據雙向車道的花壇去除,將路邊停車帶全部取消,專門建停車場,設置隔離護欄給非機動車通行。”吳雲鵬說。

  贛江南大道進行優化后,沿線早晚高峰交通擁堵指數下降0.06左右,平均車速提升3公裡每小時左右,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南昌市主動排查交通堵點897個,其中一類堵點93個已完成整治27個,二類堵點31個已完成整治13個,三類堵點773個已全部完成整治﹔收集群眾治堵建議1093條,已採納801條並全部付諸實踐。

  多方聯動、倡導文明出行,對交通違法高發行業加強管理

  “這是一條幸福路!”歷經6年時間,南昌昌西大道正式打通通車,看著寬敞的馬路,家住附近龍潭村安居小區的王少忠很高興。

  原來,王少忠的女婿每天早上6點就要出門送貨,此前由於道路不通,隻能繞路。遇上堵車的時候,四五十分鐘才能到目的地。昌西大道通車后,王少忠的女婿送貨時間可縮短一半。

  這兩年,南昌將46個未完工項目納入打通計劃。總投資約15.87億元,總長度約28.54公裡,對久推不動的道路建設項目進行重點攻堅。南外環高速、昌西大道等11個工程完成銷號。

  源頭治堵的同時,要規范個人的交通行為。“一個不規范並線,或者是超車,就有可能釀成交通事故,不文明駕駛習慣影響道路通行。”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局長汪勇說。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外賣和快遞行業交通不文明行為高發等問題,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建立外賣企業文明交通分色分級管理制度,實行抄告和紅黃牌警告制度,引導外賣員、快遞員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

  此外,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聯合南昌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制定《南昌文明交通十大公約》,組織各縣區發動各鄉鎮街辦開展文明交通勸導宣傳活動,將不文明交通行為納入文明單位評選參考。同時,通過“昌通碼”等大數據信息,搭建文明交通治理抄告平台,對3類機動車違法、5類非機動車違法、2類行人違法的當事人進行抄告、警示。對公職人員、企業職工一律抄告所在單位和企業。

  “文明駕駛事關人身安全,在多部門的聯合倡導下,很多單位及時篩查整改,有的單位上門跟我們溝通,共同討論拿出具體方案。”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副局長曾鳴說。從創新機制、“一點一策”到源頭治堵,南昌不斷提高交通治理的效能,群眾出行更為安全、便捷。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