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讓古陶瓷能“說”會“動”還“好玩”

——看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如何讓文物融入時代和生活

2023年03月16日11:19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古老的傳統技藝,在現代高新技術的加持下,散發出神秘而醇厚的光彩。2022年國慶節開放至今的江西景德鎮“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已經吸引了30多萬海內外游客前來參觀,並有10余萬人參與“青花秘境”角色扮演線上游戲,讓人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不同於傳統文物展覽,“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以全域、跨界、數字共生為核心理念,打破了博物館的空間局限,將景德鎮陶陽裡御窯景區裡的考古遺址展示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全部納入到展覽之中,以創新的展陳形式和藝術互動裝置,讓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雲岡研究院、揚州博物館等館藏的元明時期青花瓷“走”出博物館,為觀眾帶來奇妙的“秘境”觀展體驗。

“‘御窯天下·青花秘境’特展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數據為基礎,實現了線上、線下空間互聯,共同呈現了一部以青花為紐帶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不僅讓古陶瓷能‘說’會‘動’還‘好玩’,真正讓文物融入時代和生活,還讓觀眾在愉悅的觀展和趣味十足的線上游戲中感受到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了中國陶瓷文化故事。”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

(一)

舉世聞名的景德鎮,是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興、因瓷而名的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它肇始於中唐,崛起於宋元,鼎盛於明清,綿延至當代,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和100多年的現代陶瓷史。

千年瓷都景德鎮,素以“匯各地良工之精華、集天下名窯之大成”著稱,創造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是世界古代制瓷業集大成者。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它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從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立專門燒造皇室用瓷的“浮梁磁局”,到1911年景德鎮御窯廠“壽終正寢”。在長達632年的時間裡,景德鎮御窯廠聚集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選用當地最優質的原料和進口原料,不計成本,為宮廷燒造了不計其數的御用瓷器。景德鎮御窯廠因此成為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皇家窯廠。明清兩代,幾乎所有的創新技術都發生在景德鎮御窯廠,最精美的官窯瓷器也大多產自這裡。景德鎮御窯廠被譽為瓷國“皇冠上的明珠”,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根”和“魂”。

“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瓷器專供‘國之大是’和皇室使用,大批未被選中的御窯瓷器則被砸碎深埋地下。”翁彥俊告訴筆者,景德鎮是瓷器種類豐富、名品數量繁多、瓷業底蘊深厚的古陶瓷產地,在世界古陶瓷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故宮博物院考古所等單位,成功對唐代的南窯遺址、蘭田窯遺址,五代的湖田窯遺址、楊梅亭遺址,宋代的銀坑塢遺址、落馬橋窯址,元代的麗陽窯遺址、繞南古瓷窯遺址,明清的御窯廠遺址、觀音閣古窯址等進行了30余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古代窯業標本近百噸,收集碎瓷片近2000萬塊,其中明清御窯瓷片佔比較大。

在古陶瓷專家眼裡,景德鎮的海量古陶瓷碎片時代序列齊全、考古信息豐富,蘊含的相關數據極具權威性——因為與珍貴的古陶瓷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利於開展技術檢測,能適應能譜電鏡儀、拉曼光譜儀、X射線熒光分析儀等現代儀器設備對檢測對象的要求。

“這些破碎的古瓷片,出土地點明確、地層清晰、品類豐富,可以表面觀測紋飾,拼接還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燒成溫度等。”翁彥俊說,每一塊古瓷片都能解析出上百條信息,其價值毫不遜色甚至高於同時期的傳世藏品。

多年來,憑借獨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資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設施,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先后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故宮博物院、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東京大學等國內外諸多機構開展學術交流與考古合作,並在此基礎上積累了上百個窯址近20000件陶瓷標本的分析數據,初步建立起景德鎮古代陶瓷基本科學數據庫。

基於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和數字化技術水到渠成的時機,從2021年7月起,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開始籌建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與之長期合作的國內頂尖院校和研究機構,也紛紛加入基因庫的採集研究工作中來。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2022年6月11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揭牌,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管理平台也隨之運行,不僅生動詮釋了“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也傳遞了文物融入時代和生活的開放、共享精神。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的揭牌,標志著一個集資料存儲、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復、成果展示於一體的中華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庫建設,在千年瓷都景德鎮正式啟動。

(三)

制定標准,成為建設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的關鍵一步。

翁彥俊說,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已經擬定了《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建設方案》和《瓷器基因庫實體樣品管理、制備及保存標准(試行草案)》,完成了制樣空間、基因庫房的建設和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初步建設,開展古陶瓷文化知識圖譜展示和傳播系統研究。

據介紹,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建設制定了“五年規劃”,分兩步走,第一步計劃在1到2年時間內,完成首批2400套(9600件)御窯古陶瓷標本的採集和制樣﹔第二步則是在4到5年時間內,完成其中大部分標本的理化數字信息採集和匯總,並建設基因庫信息共享平台。

“我們打算用兩年時間初步建成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未來有望成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翁彥俊說,目前已完成1200件御窯古陶瓷標本的採集和制樣,採集數據2萬多條。首批入庫的古陶瓷基因標本,均採自於景德鎮御窯廠發掘出土的明代官窯瓷片,年代跨度從明洪武到萬歷時期。瓷片來源明確,考古地層清晰,建成后的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將填補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古陶瓷基因庫的空白。

(四)

“在採集古瓷片標本信息時,我們採取了‘8+X’的標准。”翁彥俊說,“8”是指古陶瓷基因標本的考古信息以及“形、胎、釉、彩、紋飾、款識、裝燒工藝”等核心信息,由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與各家合作單位共建﹔而“X”則是所有延展信息,比如世界各大陶瓷博物館的同類收藏、相關聯的海外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以及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等,需要更多機構和個人共同參與,最終實現基因庫信息的共建共享。

科研人員從景德鎮御窯廠、蘭田窯、湖田窯、麗陽窯、南窯等瓷業遺址發掘出土的標本進行整理,根據器物的年代、形制、工藝等特征,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標本組成“標准器物流”,並完成每件標准器物所對應的殘片、截面、薄片、粉末4種實體樣品制備與虛擬樣品構建。這些樣品作為信息元,全面涵蓋了景德鎮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術片段”“成型技術片段”“釉料技術片段”“裝燒技術片段”“彩繪裝飾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我們成立了由18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基因制樣室,專門負責古陶瓷基因庫標本制作與數據採集工作。”翁彥俊說,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堅持採用“新技術、新應用、新舉措”開展古陶瓷基因庫建設,復原古陶瓷制作面貌﹔與復旦大學合作,利用機器人輔助制作古陶瓷基因標本﹔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開發知識圖譜型數據庫,第一期數據庫預計將於今年6月上線。

“對我們來說,最難的還是數據採集。不是每個點位的數據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說,數據採集過程像極了這些古陶瓷的燒制過程,無數個瑕疵品被砸碎、深埋,隻為追求下一個完美。

翁彥俊表示,“X”的基因信息收集是開放式的,隻有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參與進來,才能讓基因庫內的基因信息更加豐富,最終呈現一個包羅萬象的古陶瓷數字化世界,讓“基因庫數據全球共享”變得更有意義。

“比如明成化青花鶴頸瓶,它的物理標本分為殘片、斷面、薄片、粉末4種形態。”翁彥俊介紹說,通過數字化信息採集,可以同時了解到這件器物在考古出土時以及修復后的完整器是什麼樣的,包括它的三維復原圖、海內外博物館的同類藏品信息乃至拍賣情況等資料,均可在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管理平台呈現。

(五)

古陶瓷基因庫的價值所在,不在於單純地去研究陶瓷器物本身,而是透過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變遷,進而推演還原出制瓷巔峰時代的真實面貌。

“一塊碎瓷片可還原一個歷史場景。”在翁彥俊看來,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夠對當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藝做出還原,也能形成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拼圖。

景德鎮御窯遺址距今年代久遠,埋藏文物眾多,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堆積層,蘊含巨大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是中國瓷業黃金時代的見証。以御窯遺址為核心的景德鎮瓷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景德鎮市正在以御窯遺址為核心全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就是為了更好地對文物和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保護千年窯址、傳承千年技藝、呵護千年匠心,留住城市的‘根’與‘魂’,讓景德鎮成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品味的‘活著的陶瓷歷史文化教科書’。”翁彥俊說。

受原材料質地、加工工藝、燒成技術的變化以及審美情趣等因素影響,不同時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紋飾發生演變,其胎、釉、彩中的化學成分也不盡相同。

國內學界認為,早期青花瓷生產使用的是來自波斯地區的青色顏料蘇麻離青,因為那裡曾進行過青花彩繪陶器的生產﹔而被后世譽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器,則兼用了進口顏料與國產顏料。但這些,大多是人們通過清代文獻資料和流傳下來的工藝去推測的,並沒有研究支撐。技術進步后,人們開始通過鐵錳比來推斷青花顏料的成分,但准確度依然存疑。

“現在我們可以用微觀手段‘看’見兩種青花料的存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說,古陶瓷基因庫已通過先進的聚焦離子束顯微鏡,對青花瓷碎片進行了理化分析,証實其同時使用了國產和進口顏料。

“我們通過對古瓷片進行成分分析和數據採集,可以制作成物理和數字兩種形態的基因標本。”翁彥俊表示,基於海量信息並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庫,有望還原出古陶瓷標本在當時的燒制工藝、原料配方等,探尋景德鎮千年陶瓷“工藝之謎”,破譯人類古代瓷業巔峰時代蘊藏的“文明密碼”。

(六)

一個全球共享的“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打開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開放式管理平台,檢索“明宣德青花雲龍紋蟋蟀罐”,真實而立體的青花瓷罐三維圖像便出現在屏幕中,考古年代信息、成色工藝、海內外博物館收藏情況等古陶瓷基因知識圖譜信息一同展現。仔細看,圖像周圍還關聯著許多例如“朱瞻基”“故宮”“青花雲龍紋”“景德鎮”甚至“周杰倫”“國家記憶”等關鍵詞,充滿交互感的體驗給觀眾帶來不少驚喜。

“通過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開放式管理平台,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將繪制古陶瓷基因知識圖譜,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系統化知識,供人們用於不同方面的學習與研究。”翁彥俊說,不同時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紋飾、胎、釉、彩都會不盡相同,通過研究收入進基因庫中的標本信息,就可以還原出古陶瓷標本的燒制工藝、原料配方。而這些還原出來的信息,不僅能為當代陶瓷考古鑒定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還可以為當代陶瓷文創產品傳承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賦能文旅產業發展。

“更重要的是,景德鎮御窯遺址技術體系深刻影響了世界制瓷工業化發展。”在翁彥俊看來,歷史上景德鎮制瓷工藝對東亞、東南亞、中東、歐洲、美洲等地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大影響,世界各地窯場都曾以其為范本爭相進行仿制和再創造。如今,土耳其、埃及、日本、越南、朝鮮、意大利、法國、荷蘭等國家仍保留著這些早期窯場的重要實物遺存。海量的陶瓷器物數據為世界還原了一段中國陶瓷對外交流史,不僅讓中國陶瓷歷史文化故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激勵著更多的當代制瓷工匠,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去傳承歷史,設計研發出更多向歷史經典致敬的文創產品,繼續講好中華傳統文化對外交流新故事。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的建設,對構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體系、研發古陶瓷鑒定方法、制定陶瓷行業技術標准、推動陶瓷數字藏品與文旅應用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翁彥俊表示,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基因庫,其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將持續不斷為中國乃至世界古陶瓷歷史的發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提供優良的平台,持續用國際化語言講好新時代文物故事,不斷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馮亮 程萬海

(責編:羅娜、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