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推進“產教融合” 打造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吉安職院”)地處井岡山革命老區,創辦於2014年,現有在校生23000余人、教職員工1077人。辦學至今,吉安職院先后獲得江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五一勞動獎章、文明校園、平安校園、五四紅旗團委等稱號,今年成功進入省級第二批“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在產教融合方面,吉安職院通過“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專業設置契合度高。圍繞省市主導產業,吉安職院建立了隨地方產業結構動態調整的專業設置機制,現開設的31個專業與吉安“1+4+N”產業體系相對應,並適時調整10個市場配置率較差專業,撤銷5個不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積極響應省市“雙一號”工程,組建數字經濟學院,新開設網絡營銷與電商直播、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等專業,主動適應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同時,新開設了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等3個相關專業以策應吉安首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增強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的適應性和融合度,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產教融合內容廣泛。遵循“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工作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原則,吉安職院在一、二、三產領域同步進行產教融合,在一產方面,圍繞農業農村工作,吉安職院積極與市農高區內各企業、各基地對接,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學院實體化辦學,對接鄉村振興各方面尤其人才培訓工作,在增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為全市培養、培訓了大量的鄉村振興人才。在二產方面,吉安職院聚焦吉安首位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需求,與全市10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建立多層次合作關系,真正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研。在三產方面,吉安職院會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等14所職業院校組建紅色育人共同體,將育人陣地拉到井岡山,面向全國的高職院校進行紅色育人,特別是紅色思政課程打造。
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吉安職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對接行業頭部企業,實行多樣化的校企合作,與28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普適性的協議式實習、量化式的訂單班培養,到小而精的現代學徒制實驗班,再到綜合式跨專業的特色產業學院。目前,吉安職院已開展合力泰等訂單班85個,建成“校中廠”合力泰學院和“廠中校”木林森學院等特色產業學院10個。在短短9年的辦學時間裡,吉安職院為吉安產業發展訂單培養“廬陵工匠”6400余名,歷年來畢業生平均留吉率達72.13%,留贛率位列全省第一方陣,成為贛中地區新型產業工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重要基地,為江西產業發展和井岡山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產教融合成效明顯。吉安職院堅持職業教育的根本在於產教融合的辦學理念,在混改辦學和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兩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打造了混改辦學品牌,2020年,吉安職院與吉安龍頭企業木林森實業有限公司合建混合所有制木林森產業學院,縱深推進投入市場化、校企育人一體化、辦學資源產權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四化”混改辦學模式,破解企業投入和產出的政策壁壘,解決校企協同育人的難題,放活辦學管理運行的機制,成為引領全省職業教育的電子信息產教融合共同體。預計到2024年,木林森學院在校生規模達6000人,全面支撐省、市電子信息首位產業發展需求。二是打造了鄉村振興服務品牌。吉安職院整合鄉村振興學院、農高區、旅投各類資源,推進鄉村振興學院項目建設,打造校區+基地、培訓+實訓、教學+科研“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實體化學院,全面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學歷提升、技術指導等服務,打造鄉村振興市域產教聯合體。到2024年,預計完成培訓量6.6萬人次,收入1.2億元。
吉安職院黨委書記曾志珍表示,吉安職院將持續以大改革引領大發展,對標“十四五”期間職業教育改革方向和發展路徑,縱深推進木林森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學院實體化辦學,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賦能。(曾志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