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江西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以來,12年招收7萬多農民上大學,全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人數由2012年平均每個行政村0.4名增至目前近5名

學新知識 長真本領 挑“金扁擔”(人民眼·育好用好鄉土人才③)

本報記者 周 歡
2023年05月05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江西農業大學老師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講解樹木知識。廖鎮宇攝

江西省峽江縣馬埠鎮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現場。陳福平攝

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南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石玉蓮(中)和其他村干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陳福平攝

引子

“在學校裡第一次知道了水稻直播技術,這個‘直播’不是電視直播,而是把種子直接播撒到田裡。”

2022年10月22日,黨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后,二十大第二場“黨代表通道”開啟。黨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南下村黨支部副書記石玉蓮,在此起彼伏的快門聲中,自信地介紹起自己2013年進入江西農業大學學習后的收獲,“以前我們種田得先育秧再插秧,一個人一天最多插一畝,學了這個技術,10分鐘就完成。”

石玉蓮能夠進入大學學習,得益於江西省實施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中辦、國辦2021年2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鼓勵各地遴選一批高等職業學校,按照有關規定,根據鄉村振興需求開設涉農專業,支持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退役軍人、返鄉創業農民工等,採取在校學習、彈性學制、農學交替、送教下鄉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高等教育,培養一批在鄉大學生、鄉村治理人才。”

早在2004年3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就提出了“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2021年12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介紹,“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升級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目前已累計招生87萬人,畢業55萬人。”

2004年,江西省4個縣級教學點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參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2011年9月,在總結部分地方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江西省印發《關於在全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通知》,提出“從2012年起,每年培養6000名左右農民大學生”。近年來,江西省各級財政投入4.5億元,招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7萬余人,與“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累計招生約8.2萬人。目前,江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人數由2012年平均每個行政村0.4名增至近5名。

從田間到高校,農民為何上大學?農民怎樣上大學?畢業后干得怎麼樣?日前,記者在江西實地探訪。

平均入學年齡33.6歲,農民為何上大學?

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為鄉村著力培養一批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4月的江西農業大學校園裡春意盎然、繁花似錦,林蔭路上人來人往,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大步流星趕往教學樓。偶有幾張黝黑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普遍30多歲,個別年近半百。

“他們是學生家長嗎?”

“不。他們也是大學生,是‘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石玉蓮爽朗地笑道。

求學不分職業,有志不在年高,近期“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分批回江西農業大學報到,並參加為期1個月的集中授課。10年前,石玉蓮作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第一次走進江西農業大學﹔10年后,她作為農民導師,在這裡給大學生們分享學習和創業經驗。

一名農村婦女,咋當上了農民導師?這得從石玉蓮的經歷說起。

1993年,石玉蓮高考落榜。她相繼開過餐館、辦過酒廠,一度也曾賺些小錢,末了還是虧損居多。思來想去,石玉蓮決定干回農業老本行。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種地有啥難?石玉蓮起初信心滿滿,現實卻令她屢屢碰壁。2005年,中藥材吳茱萸市場行情好,石玉蓮投入3萬元種了60畝。然而,鄉親們一擁而上擴大種植面積,吳茱萸集中上市后供大於求,每斤售價從35元跌至18元。2011年,她又改種竹蓀,沒成想菌絲接種技術不過關,“別人畝產300斤,我畝產60斤。”

“地要種得好,光靠經驗還不夠,得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政策。”江西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張水發聽說石玉蓮的經歷后,給她一針見血指出了關鍵,“你對土地有感情、肯吃苦,但技術不到家,也不分析市場,得加強知識儲備,磨刀不誤砍柴工。”

張水發介紹,在他教過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中,有著與石玉蓮類似經歷的不少。有的經營果園,因管理跟不上,果品質量不高,價格上不去﹔有的開養殖場,一年到頭辛苦忙活,卻總是不賺錢,還找不到原因……

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12月發布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江西等中部地區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中,未上過學的人員佔比5.7%﹔小學文化程度的佔比32.7%﹔初中程度的比例最高,為52.6%﹔高中或中專程度的佔比7.9%﹔大專及以上程度的比例最低,僅有1.1%。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張水發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著力培養一批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

2004年3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印發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提出“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2004年秋季,江西省遂川、大余、上饒、都昌4個縣級教學點,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參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如今,依托各縣市區開放大學系統,江西省已陸續建起98個縣級教學點,將高等教育資源下沉到基層。

2011年9月,江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在全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通知》,提出“從2012年起,每年培養6000名左右農民大學生”。培養模式採取遠程教育學習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學習相結合的形式。遠程教育學制兩年,按照就近便利原則,主要依托江西廣播電視大學(現為江西開放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由各市、縣(市、區)負責組織實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學制兩年,主要依托江西農業大學,由省裡負責組織實施。

王大平是峽江縣仁和鎮種養大戶,也是石玉蓮的老朋友。他2012年被錄取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每學期在縣教學點完成半天到一天的入學教育后,即回家自學國家開放大學的線上課程。“打開手機,隨時隨地都能學。根據學員需求,教學點每個月會安排兩三次教師面授或專家講座。期末在教學點參加統一考試。”王大平完成近30門課程學習后,取得了專科文憑。

相比王大平主要通過遠程教育形式上大學,石玉蓮更希望有機會真正走進大學校園。1991年,彼時還是江西農業大學大三學生的張水發到峽江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做實習輔導員,石玉蓮正是張水發班上的學生。“有機會咱們農大見!”張水發的一聲鼓勵,為石玉蓮種下了大學夢。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引入高等教育函授學習模式,為石玉蓮敞開了一扇通往大學的門。但學費畢竟不是一筆小數目,當時石玉蓮的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平時花銷不小,她一度顧慮重重。

如何讓農民念得上也念得起?江西省明確提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學員學費由省、市、縣財政分別承擔60%、10%、20%,教學單位以減免的形式承擔10%。這意味著除學習期間的生活費、交通費外,學員不用再花一分錢就能上大學。

石玉蓮吃下定心丸,借來課本起早貪黑復習備考了一個月,經村鄉縣三級推薦后,參加了2012年度全國成人高考。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年底錄取結果出爐,峽江縣一共錄取17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石玉蓮考了第一名。

迄今,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累計達7萬余人,學員平均入學年齡33.6歲。

農時不等人,農民怎樣上大學?

忙時下田勞作,閑時上學聽課,探索農學結合、工學交替、半農半讀的彈性學制

晚風徐徐,夜色漸濃,江西農業大學圖書館燈火通明,自習室內座無虛席。36歲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胡嘉身著一身西服,在多數身穿運動休閑裝的學生中格外顯眼。

胡嘉既是峽江縣金坪民族鄉的果業種植大戶,也是江西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新生。他端坐在桌前,認真整理石玉蓮白天上課時講授的內容,自習室內不時傳來紙頁翻動的窸窣聲或筆尖滑過的沙沙聲。

春爭日,夏爭時。胡嘉種植了兩季水稻,還要打理近200棵臍橙樹和楊梅樹。多數農民和胡嘉一樣,平常種地本就忙碌,如何擠時間上大學?

10年前,石玉蓮曾為此犯愁。彼時,開學后得在校集中授課3個月,石玉蓮隻得把一雙兒女送到妹妹家。每當下課鈴響,她常一路小跑沖出教室,在走廊上總有打不完的電話,不是叮囑家人施肥打農藥,就是聯系經銷商供應農資。“誰家沒一攤子事?”石玉蓮一度很無奈。

如何讓“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心無旁騖上大學?江西省針對農民從事生產經營服務活動難以離土離鄉等特點,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農學結合、工學交替、半農半讀的彈性學制,將集中面授時間縮短至大專每學期15天、本科30天,並盡可能安排在農閑季節。

“忙時下田勞作,閑時上學聽課。”石玉蓮說,現在,江西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務老師會提前征詢意見,學員可根據農事安排自主選擇集中授課時間,有效化解了農與學的時間沖突。

學制調整效果立竿見影,教學內容改革同步推進。

“農民上大學,不是為了一紙文憑。”石玉蓮直言,“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底子薄,如果課程講得過於專業,並不適用於具體的生產實踐。比如畜禽養殖技術這門課,起初有較多篇幅側重於畜禽解剖,一度讓石玉蓮和同學們聽起來很吃力。

如何讓“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聽得懂、學得進、用得上?2014年,張水發主持課程改革,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重點、農村管理難點、知識需求熱點做“加減法”,對跟實際應用聯系不夠緊密的課程予以刪除,同時增設智慧農業、電子商務等課程。

“干什麼、學什麼,需什麼、教什麼。”張水發介紹,江西農業大學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教材,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量身定制了11部專用教材和20部輔導教材,“全省還建成126個教學實踐基地,採用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移到田間,讓學員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

“課程有看頭、有聽頭,學到手就能用。”石玉蓮以農產品市場營銷這門課舉例,課改后少了抽象難懂的理論,多了明白如話的生動案例。她活學活用,帶動村民砍掉了老化的蜜橘樹,改種脆蜜桃等水果,打出了品牌,開拓了市場,如今形成上千畝果園。

按照著眼實際、強調實用、注重實效的“三實”原則,江西農業大學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開設了農業技術與管理、畜牧獸醫等16個涉農專業,覆蓋鄉村振興全產業鏈。與此同時,學校始終嚴把入口關、抓好過程關、守好出口關,切實提升人才培養含金量。

石玉蓮就曾嘗過“嚴”的滋味。“新農村建設專題這門課差點沒及格。”石玉蓮說,自己開始對這門課重視不夠,沒想到連續幾次課程作業成績都不理想,“我趕緊找老師補課,考前又熬夜復習,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加權計算后,總算過了60分。”

“江西農業大學始終將‘嚴進嚴出’貫穿學業測試全過程,不合格率保持在5%左右。”張水發介紹,學員因故缺課缺考的一律補考,未修滿課程的一律延遲畢業,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的實行清退,“近10年來,學校未能畢業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在600人左右。”

為鄉村培養人才,學員學成返鄉怎麼干?

帶著問題來上課,帶著方法回去干,約1.9萬名優秀學員當選村兩委干部,帶動25萬多群眾增收致富

春耕時節到訪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不見往日農民下田插秧的繁忙景象。

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一架農用無人機騰空躍起,按預定路線勻速穿梭於田間。上蓋村“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姚春海手持遙控器,嫻熟地操縱著搖杆。“過去人工插秧,頂著日頭、踩在水裡,一人忙活一天插不了一畝地,如今無人機智能規劃路線,一天直播300畝。”

“課上有老師講理論,課后有師傅傳幫帶。”作為上蓋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春海2018年進入江西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習后,跟著石玉蓮學會了水稻直播技術,去年無人機直播飛行面積突破3000畝。

“普通大學生通常先學理論后實踐,‘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則是邊學理論邊實踐。”2013年春季學期,石玉蓮在作物栽培技術課上第一次了解到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術。集中授課結束回到峽江后,她租了幾畝田開展試驗,每天觀察、記錄水稻生長情況,遇到問題第一時間請教老師。4個月后,試驗的水稻開鐮收割,平均畝產1180斤,比其他田塊高出近200斤,每畝節省成本100多元。

2013年7月,石玉蓮成立了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優質水稻專業合作社,她干給村民看、領著村民干、帶著村民賺,如今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至5000余畝,輻射周邊3個縣。近年來,石玉蓮曾獲評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入選“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等。

“帶著問題來上課,帶著方法回去干。”張水發介紹,截至目前,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有1.6萬余名,其中扎根農村基層的達95%。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以來,全省共有約1.9萬名優秀學員當選村兩委干部,還涌現出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25萬多群眾增收致富。”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劉凱介紹。

近年來,江西農業大學從已畢業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中聘請了18位農民導師,享受副教授級課酬待遇,石玉蓮就是其中一位。農民導師每學期定期來校授課,分享創業經歷和體會。

既讓職業農民上大學,也讓全日制大學生裡出農民。2017年,石玉蓮應邀在一場分享會上講授創業經驗,台下剛滿20歲的江西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全日制本科生何辰辰聽得入迷。她是峽江縣福民鄉婁屋得村考出的大學生,在石玉蓮的影響帶動下,畢業后返鄉創業養殖跑山豬,如今存欄規模達400多頭。

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江西農業大學於2018年12月出台“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專項實施意見,至今已錄取8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南城縣裡塔鎮歐坊村村民彭小敏通過“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讀完本科后,於2020年通過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成為江西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專業碩士研究生。

“選擇繼續讀研的原因很簡單,想通過求學深造提升眼界,給村裡謀條新路子。”彭小敏運用所學技術帶動村民種植蜜橘,產量提高一成以上。去年12月,彭小敏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通過了,主題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為此,他跑遍了全鎮12個村,深入基層蹲點調研。

產學融合,教學相長。彭小敏的導師鄭瑞強教授說,“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從田間地頭來,最新的市場動態、近期的病虫害,他們一清二楚,高校老師與學員交流相當於做調研,所以普遍願意給他們上課。

累計招生7萬余人,畢業之后咋幫扶?

扶上馬送一程,去年提供專項擔保貸款1.7億元。搭平台聚合力,93個農業縣全部成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

“嗡……”伴隨一陣手機震動,石玉蓮打開短信一瞧,30萬元貸款悉數到賬。從遞交申請到銀行放款僅一周,解了她的燃眉之急。2021年下半年,石玉蓮種植的80畝果樹苗遭遇干旱。2022年初,1/3果樹苗需要補種,資金鏈一度緊張。

2021年,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聯合江西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推出專項信貸服務,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提供信貸擔保,貸款利率較一般項目低兩個百分點左右,還可享受地方政府貼息優惠。相關金融信貸政策培訓講座被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納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養課程體系。

遞上畢業証、確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身份、核驗家庭農場營業執照……2022年2月,石玉蓮在峽江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指導下,工工整整地填寫好申請單,經過現場審核后,材料很快流轉到銀行。

“專項信貸服務送來真金白銀,讓我們干事創業有底氣。”石玉蓮很快完成了樹苗補種,果品上市后資金回籠,今年2月就連本帶息提前還清了貸款。2022年,江西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新增擔保放款項目248筆,新增擔保放款金額1.7億元。

扶上馬送一程。7萬余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上大學是第一步,畢業之后有發展更關鍵。2020年8月,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印發的《關於縱深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把扶持“工程”學員成長成才列入重點工作,將現有政策扶持向“工程”學員創新創業延伸覆蓋,為當地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提供場所保障,並在項目資金、技術支持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把協會打造成為農業農村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機聲隆隆,馬達飛旋,上蓋村人頭攢動。今年3月13日,峽江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發起的農機展示會上,匯聚了來自峽江和周邊4個縣的60多名種糧大戶。展示會現場就簽訂了5台農機設備租用合同,姚春海難掩興奮。2016年前后,姚春海購置了6台植保無人機,由於信息不靈、渠道不通,合作社的年服務面積僅幾萬畝次。

2018年,姚春海入學當年就加入了石玉蓮任會長的峽江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石玉蓮是峽江縣首位植保無人機女飛手,做不過來的業務就介紹給姚春海。互幫互助、互通有無,姚春海的農機合作社紅火起來,去年服務面積達36萬畝次。

“搭平台聚合力。”張水發介紹,江西省93個農業縣全部成立了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吸納會員1萬余人,帶動農民創辦農業企業923家、農民合作社1436個、家庭農場1020個,確保學員離開校園后抱團創業有資源、咨詢技術有渠道、交流經驗有平台。

左手橫握手機,右手輕觸屏幕,3D模型圖縮放自如。永新縣龍田鄉花汀村黨支部書記賀燕清正在展示的,是集成村居、農田、道路等多類數據的鄉村住宅及生產設施服務信息化平台。去年,賀燕清通過“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從江西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在永新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和科技部駐村工作隊的穿針引線下,引入研發團隊幫助村子打造了這個智慧信息平台。

“‘富腦袋’帶動‘富口袋’,讓更多農民挑上了‘金扁擔’。”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朝輝說,江西省將持續拓寬渠道嚴格“選”、緊扣需求精心“育”、無縫並軌定向“用”,到2025年,再培養約1.5萬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