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東鄉橋西村:貧困村的生態“蝶變”之路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馬圩鎮橋西村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也是“十三五”時期省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通過黨建引領,走生態宜居、產業穩居、文化興居之路,讓橋西村從三年兩澇、落后貧困的村庄到南港之濱宜居美村的蝶變。
“村在林中,林中有村”,打造生態宜居之村
成片相連的古樟樹林生機勃勃,清澈甘冽的南港川流不息,錯落有致的屋舍沿街而建,宛若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很難想象,以前的橋西村因為地理位置低,每次下大雨村子水澇倒灌是常態。如果把東鄉區比作一個盆,那以前的橋西村就在盆底。為此,村黨支部統籌安排,爭取上級政策扶持,積極引導、鼓勵村民集中搬遷。圍繞“生態、利民、靚村、清水、暢路”五位一體進行布局,堅持道路硬化、衛生淨化、路燈亮化、村庄綠化、環境美化五個方面進行靚化,合理規劃建成1200多米的長街似的花園新村。同時,以創建“紅旗黨支部”為契機,將村黨群服務中心周邊 180 畝荒山全面綠化、美化,打造成功能多樣,集黨建文化、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黨建主題公園。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組建黨員先鋒隊,對周邊的水塘、山林、村子進行巡查。“以前一到下雨就怕被淹,現在地勢高了,住進了樓房,不僅寬敞明亮,沒事還能和幾個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喝喝小酒,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搬遷戶楊文林深有體會。
含“金”量和含“綠”量並存,打造產業穩居之村
村民要想留得住,發展產業是關鍵。該村在早期和其他村子一樣面臨著“空巢”現象,當時村裡隻有一家煙花爆竹廠,年輕的出去打工,年紀大的隻能在自己一畝三分田裡解決溫飽。
該村堅持因地制宜原則,把產業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銜接起來,關閉煙花爆竹廠,按照“黨建+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建立了蔬菜大棚、檳榔芋、藍莓、魚苗等種植養殖基地。僅檳榔芋種植就為村集體增收22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千元。
同時,還積極推動農村小作坊經濟發展。在村黨支部的支持和帶動下,不少村民在家做手工,確保農忙和農閑都有事做、有錢賺,也吸引不少在外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村民楊國義就是其中之一,使其真正感受到在家就業就是好,可以照顧老和小的便利,像他這樣的村民在村裡還有很多。如今,村產業經濟發展由以前的單一粗放,到現在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百花齊放。
“精神食糧”注入新活力,打造文化興居之村
口袋鼓了,腦袋也要富起來。該村投入資金120萬元,興建了56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廣場,與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文化牆相互映襯,呈現出花園新村厚重的歷史沉澱和豐富的文化生活,營造了一片生態宜居美好環境。
每當夜幕降臨,文化廣場上就熱鬧起來,村民們吃完晚飯就匯聚這裡,唱歌、跳舞、鍛煉身體,自發成立了廣場舞隊、龍燈隊,讓村民的“夜生活”豐富起來。此外,依托村廣場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送戲下鄉等活動,真正做到建設一處文化廣場,搭建起一座精神舞台,造就一方文化陣地,點亮一片生活空間。同時,橋西村還保留了傳統民俗文化,每年正月,村支部都會組織村民舞龍燈,打糍粑,讓村民的文化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南港之濱,秀美如畫。如今,橋西村有山有水有人家,有品有業有文化,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昂首闊步,踔厲奮發。(饒方其 佔人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