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看宜春】江西上高:非遺進校園 文化共傳承

鑼鼓一響,六女肩挑花籃施施然向前走去,兩人手持蚌殼做開合狀,採蓮船一搖一晃……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第五幼兒園,一場熱鬧的十樣景表演正火熱進行。孩子們歡呼雀躍,通過觀看表演、與演員們互動、親身參與等,零距離感受非遺獨特魅力。
十樣景於清初傳入上高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因以碰鈴、鈴鐺、小鈸、小鑼、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嗩吶、笛子十件樂器演奏,各種樂器伴奏故名十樣景。上高十樣景並不單獨演奏,常要搭配“彩蓮船”“蚌殼燈”,表演隊成員跟隨音樂節奏變換隊列,舞步歡快,橫生詼諧之趣。
作為上高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十樣景早已成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逢新婚、新屋、生子、祝壽、開張、升遷,定要十樣景表演隊來增添幾分喜氣。2013年,上高“十樣景”入選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我們十樣景表演還走進校園,豐富的表演形式、熱鬧的節目氛圍,總能帶給孩子們好一陣歡樂,表演過后大家常常意猶未盡。”十樣景表演隊負責人鄭國香高興地說。
自“雙減”政策出台以來,上高縣各學校因地制宜,全面推進課后延時服務,將舞龍、童謠、排字舞、烙畫、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進校園,成立各類非遺項目興趣小組,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豐富校園體育內容,將非遺的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
手握高杆,用力揮動,一條長龍便翻騰起舞,氣勢恢宏﹔手臂擺動、腳步移動,彩帶龍被舞得颯颯作響﹔和著節拍,傳統龍盤旋起伏,變幻造型……近日,在上高縣鎮渡中心學校,該校舞龍教練簡玲偉正在指導舞龍興趣小組成員開展舞龍訓練。“學生們對舞龍很感興趣,很多都是自願報名,目前學校裡除了三四年級學生,基本人人都會。”
簡玲偉本是一名體育老師,后又成為舞龍教練,契機發生在2015年。“當時學校想培育‘一校一品’特色項目,經過考慮,我提出編排舞龍節目,得到學校大力支持,隨即組建隊伍開始練習,大家都熱情滿滿干勁十足。”簡玲偉坦言,“半路出家”教學生舞龍,對自己是一個很大挑戰。為把基礎打扎實、把動作學細學精,多年來他不斷學習舞龍知識技巧,平時周末跟著專業老師從頭學,下班用電腦給自己“補課”。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簡玲偉是舞龍舞獅國家C級教練員、江西省龍獅運動協會第四屆理事、上高縣舞龍舞獅傳承人,所帶領的舞龍隊伍榮獲省級、市級、縣級多項榮譽。“舞龍舞出了名堂,為學校添了光彩,簡老師真不簡單!”說起簡玲偉,該校老師贊不絕口。
“不管是體育老師還是舞龍教練,都需要適應時代需要,不斷精進自己的業務,保持學習熱情,不然很容易被淘汰。”簡玲偉表示,希望今后能有越來越多學校、越來越多學生參與到舞龍運動中來,借助大型活動、賽事、文化節等形式,進一步弘揚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