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羅嗣海代表:高校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與科技支撐

帥筠 李途遙
2024年03月10日08:41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如何創新人才培養,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如何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力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如何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產業和企業?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以下為訪談實錄:

人民網:您認為,高校應該如何培養急需人才,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關鍵支撐?南昌大學在培養急需人才方面,有什麼成功實踐?

羅嗣海:發展新質生產力首要任務是培養滿足需求的急需人才。我理解,要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並緊密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與定位,重點要理清三個問題:一是培養層次問題,是培養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拔尖創新人才,還是培養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工程技術人才,或是一線的技能人才與技術工人﹔二是學科專業問題,新設一批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新興學科專業,適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相對應改造與提升一批專業,加強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建設﹔三是培養模式問題,要與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提出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相銜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

南昌大學是江西高校“領頭羊”,在培養層次上,我們綜合考慮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既培養能用好新質生產力的一流工程技術人才,又培養能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在培養學科專業設置上,我們緊跟科技進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結合江西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從戰略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需要出發進行學科專業調整與優化。在培養模式上,我們轉變思路,政產學研用貫通,本碩博直通培養,校內特別開辟“際鑾書院”“煥奎書院”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田”,校外聯動特設中微實驗班、數字經濟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等促進創新發展“示范地”。

人民網: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在您看來,應該怎樣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力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請您介紹一下南昌大學在科技創新、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羅嗣海:與傳統生產力形成鮮明對比,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在於科技創新。作為基礎研究的生力軍和重要技術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大學在創造新質生產力方面責任重大、大有可為。

高校如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我認為要做好四點:一要回歸科研初心,改進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機制和考核機制,把知識創新、發明技術、推動轉化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要找准科研方向,把握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著眼於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布局的創新需求,重視基礎研究,強化原創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攻關﹔三要轉化科研范式,面向需求開展有組織科研,從個體科研到有組織科研,從學校科研到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科研﹔四要強化評價改革,推動人才評價改革、職稱評審改革、教師考核改革和崗位聘用分類管理改革,不斷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江風益院士團隊堅持原始創新,攻克硅襯底藍光LED技術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硅襯底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我國半導體照明領域的“硬科技”。

我校食品學科,在40年的發展過程中,圍繞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堅持產學研深度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做有組織科研,牽頭組建產教聯合戰略聯盟、產教融合重點創新中心等,不斷將最新技術研發成果有效賦能大健康產業,服務人民生命健康,讓老百姓吃得更放心。特別是剛完成重組的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更加聚焦行業突出難題,自主創制發酵專用益生菌劑,建立了首個果蔬發酵專用菌種庫,開創了全新食療產品綠色制造產業。

人民網: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您認為高校在其中可以有哪些作為?請您分享南昌大學的經驗。

羅嗣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高校科研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看得見的新質生產力。我認為,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要面向需求來布局科研和產出成果,從源頭上解決產出的成果可實用可轉化的前提問題﹔二要完善政策來強化引導和激發動力,從思想上解決想轉化要轉化的認識問題﹔三要健全機制來增強服務、做好保障,從實踐上解決能轉化會轉化的過程問題。

檢驗新質生產力最終要靠企業。江風益院士開展技術創新的基本經驗就在於始終通過企業化的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打通了實驗室到市場產業鏈的生長渠道,走出了一條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路子。

為更好地在江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江西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高校智庫功能,南昌大學近期專門成立了新質生產力研究院,擬採用校內和企業“雙院長”制,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聯通渠道,為地方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融資對接等服務,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進程。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