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傳承 | 甘祖昌龔全珍之女甘公榮的故事
“這麼多年,你資助過多少人,心裡有本賬嗎?”
“沒有,這哪裡記得住,要記的話,應該記下一個要幫助的人是誰?”說話的正是已故“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老阿姨”龔全珍的三女兒——甘公榮。
初中畢業時,甘公榮的成績超過了高中錄取分數線,但由於當時名額有限,隻能以推薦的程序上高中,在父親甘祖昌的鼓勵下,把機會讓給了別人。
從那以后,當農民,學種田,成為甘公榮人生的勞動第一課。犁田耕地、蒔田打禾、挑水砍柴、拾糞施肥……很快她就成為庄稼好手。一個20歲左右的小姑娘跟著放映隊風裡來雨裡去,跋山涉水、走村入戶,為全縣鄉村群眾送去精神食糧。
1983年,甘公榮調入蓮花縣工商銀行做了一名普通的儲蓄員,十多年間,她經手了數億元人民幣,沒出過絲毫差錯,后來全國金融系統面臨改制,需要精簡崗位,為了不讓組織為難,甘公榮主動選擇了“內退”,“如果大家都不帶頭,都不犧牲,國家的政策就沒辦法推行,大家的利益就會受損,這是爸爸絕對不會答應的事情。”甘公榮說道。
從儲蓄員的崗位上退下來后,甘公榮便成為媽媽的左膀右臂,把公益事業當作人生的另一個春天。2013年,龔全珍設立了龔全珍愛心救助協會,甘公榮便幫著媽媽負責協會的管理。11年來,愛心救助協會共籌集資金170余萬元,幫助困難群眾1000余名。她拿出退休金和勞動所得15萬元幫扶困難群眾,累計推動籌集“紅領巾營地”“愛心幫幫團”等助學扶困項目資金400余萬元。
除了愛心救助協會,甘公榮還牽頭成立了蓮花縣巾幗志願者協會,5年來,協會不斷壯大,先后在坊樓鎮、高洲鄉、路口鎮等鄉鎮成立巾幗志願者服務隊32支,加上10支“紅娃娃隊”,共4000多人,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8歲。通過這些愛心組織、通過自己的愛心行為,甘公榮將大愛洒向城鄉,點亮了一個縣、溫暖了一群人。
“她責任心強,做事認真,特別能吃苦。”江西省婦聯副主席張曉雯與甘公榮共事多年,讓她十分感動的,是甘公榮身上的執拗勁、求索心。
經常有人問甘公榮,好事做了多少樁?從口袋裡掏出了多少錢?面對這些問題,她平靜地回答:“沒記錄,也不記得了。愛心救助協會的支出每一筆都有專人記錄,我自己的就沒必要記了。”
奉獻還在延續,時光見証不凡。“父母的教誨,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如今,兒子、兒媳,還有我孫子,都加入了志願者服務隊伍,我很開心。”甘公榮說。(孔文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