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江西省兩會
陳鈺瀅代表:不斷提高定南產業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綠”量
2025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謀劃之年。2025江西省兩會期間,就如何以更實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江西省人大代表、贛州市定南縣縣長陳鈺瀅接受了人民網專訪。
人民網:今年江西省兩會,您更關注的話題是什麼?帶來了哪些議案?
陳鈺瀅:省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明確、思路清晰,釋放了向“新”奮進的強烈信號。其中,“持續激活賽事經濟、演藝經濟”“打造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工程”“深化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等提法,與定南發展緊密相關。
近年來,定南縣久久為功、接續發力足球融合、賽事經濟、安全應急等新興賽道,為縣域經濟發展構筑新支撐、注入新動力,預計2024年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地方稅收收入、實際使用外資、社會用電量等指標增速均列贛州市前列。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引領力、創新力,定南縣下大力氣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通過搶抓機遇,積極爭取,與贛南師范大學開展校地合作籌建贛南師范大學(定南校區),設立足球現代產業學院、化工材料學院和現代產業創新研究院。為充分發揮合作優勢,推動成果轉化,釋放高校帶動產業發展最大效能。
人民網: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對於定南而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重點行業向數字化、國產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陳鈺瀅:定南將以“數”謀“新”、向“數”發力,聚焦新舊動能轉換,深入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人工智能+”行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是推動支撐要素高效能集聚。圍繞平台建設、人才引育、生態營造等方面,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特別是,高效運營大華、明高博士工作站和贛南師大定南校區,大力引進185名高技能急需緊缺人才,增加“科貸通”等信貸規模,加大設備更新等項目爭搶力度,不斷提升數字化轉型要素“濃度”,厚植高質量發展“沃土”。
二是加快重點產業數字化煥新。聚焦電子信息、新材料、安全應急、新能源等4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通過設備更新、技改升級等方式,打造一批轉型標杆、典型應用場景,推動50家以上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力爭新增數智工廠2家,3家企業數字化水平提升至L7以上,集中精力將贛悅新材料、龍凱科技、齊飛新材料、明高科技、大華新材料等企業培育成為“數字領航”企業、“小燈塔”企業。
三是加速數字產業前瞻性布局。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思維,緊扣“四區”建設,聚焦電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安全應急、足球融合等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未來儲能等未來產業,主動對接數字大灣區,引進一批數字新項目,融入打造贛深數字經濟走廊,力爭數字產業集群營收增長20%以上,全力打造百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新型工業化取得更大實效。
人民網: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請您說一說,定南縣計劃如何深化落實“1269”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體現本地區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十四五”目標高質量收官?
陳鈺瀅:我們將深入實施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圍繞電子信息、新材料、安全應急、新能源等4條重點產業鏈,持之以恆延鏈條、調結構、促轉型、聚集群,不斷提高產業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綠”量,加快構建具有定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瞄准“高端化”,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轉變招商思維,創新招商模式,全力招引處於產業鏈核心地位的“鏈主”企業,以產業龍頭帶動產業鏈整體躍升,著力推動稀土產業向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制造板塊延鏈擴鏈,電子信息向工業互聯網、電子元器件等數字產業延伸,新能源向未來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端口發力,力爭實現規上營收160億元、利潤增長10%。
二是深耕“新賽道”,持續提高新興產業質效。建設深贛安全應急產業合作示范區,辦好安全應急現代產業學院,提升“兩站一基地一中心”,推動教育培訓產業鏈條由職業技能鑒定向高校人才培養、青少年安全教育、公眾應急知識普及、專業隊伍應急演練、科研院所創新實踐等領域延伸,力爭全年培訓鑒定5萬人次以上,著力打造贛粵邊際安全應急教育培訓基地。圍繞職教培訓、監測預警、高端裝備制造、功能性新材料等重點方向和細分領域,加快鍛造工業產業新支撐,為創建國家級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增強“創新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落實科技創新賦能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若干政策,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創新研發平台,努力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引進1-2名院士並建立院士工作站,積極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落戶定南,切實在科技創新、前沿技術中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以智能制造、智能醫療等為核心的新興產業,部署未來材料、未來生物、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
四是提升含“綠”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抓住“兩重”“兩新”政策機遇,支持企業設備更新、數智改造,推動企業向節約集約、綠色低碳轉型,有效降低企業能耗排放。加強能耗雙控和“兩高”項目管控,實施工業園區“光儲充”一體化、公共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工程,動態調整園區企業VOCs、污水排放量等生態環保容量,大力發展綠色工廠,全力創建省級綠色園區、零碳園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