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先”風採】
生態路上的拓荒者
——記“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鄭磐基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4年12月30日,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表彰了150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450名先進個人,其中江西省3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8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為充分展示江西受到表彰的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良好形象,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進一步引導激勵廣大離退休干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江西省委老干部局聯合人民網江西頻道開設專欄,對先進事跡進行系列展播。
在婺源縣,人們遙望綠水青山的大地、走進古樹環抱的村庄、呼吸清新甜美的空氣時,總會想起一直從事林業工作,退休后仍為婺源專心打造中國最美鄉村的基層干部——鄭磐基。2024年12月,他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
守護村庄古樹
1981年,鄭磐基來到林業局,看到許多村庄的古樹正遭受破壞:樹下堆積雜物、樹上撐著瓜棚,有的被砍伐當燒柴……他痛苦萬分,決心改變這種現象,保護婺源古樹。
於是他起早貪黑下鄉,為村民科普古樹價值,喚醒他們保護古樹的意識。他背著老式相機,認真記錄婺源每一棵古樹並整理入冊。在那個年代,鄭磐基背著相機下鄉工作,讓個別同事眼紅,被人說是不務正業,在會上遭到點名批評。
鄭磐基卻十分堅定地說:“古樹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綠色遺產,承載著村庄的歷史與傳承,是不能復制的活文物,況且對於林業工作者而言,拍攝並保護古樹,本就是工作職責所在。”此后他面對“不務正業”的偏見,堅持自掏腰包調查古樹,拍攝沖印古樹照片,收集古樹歷史傳說。
執著的努力總有回報。1986年,在原省林業廳的支持下,鄭磐基拍攝的《婺源古樹》畫冊出版。此后,他又拍攝了短片《古樹情思》,在華東六省旅游風光片大賽中獲二等獎。1998年退休后,他參加調查統計全縣5533株古樹,並為它們逐個挂上保護牌。
創建“婺源模式”新理念
婺源地處山區,林木零散不成片,現有保護區模式還不能實現長效保護林木。怎樣才能讓婺源的山林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呢?從古樹的保護轉向森林保護這一難題,長時間困擾著鄭磐基。
有一天下鄉工作時,他聽到古代婺源為改善村庄環境,通常會將村前的“水口山”和村后的“后龍山”實行封禁。他茅塞頓開。“這不正是婺源小片林的保護良方嗎?”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結合傳統的環保方式,拓展現有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
1992年5月,《中國林業報》登載108位專家教授“關於建立社會性、群眾性自然保護小區”的聯名倡議,為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年7月,鄭磐基寫下了《關於婺源建立鄉、村自然保護小區的商討》一文,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在縣委與縣林業局的支持與配合下,1993年,婺源縣建立188個自然保護小區。1994年初,經過一年多調查分析,鄭磐基完成了《關於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研究》論文,獲得全國論文評比二等獎,並引起了發明者協會國際聯合會主席法拉格·穆薩的重視,同年4月14日,中國發明協會武衡會長將“世界發明獎”獎杯頒發給鄭磐基﹔婺源縣人民政府因建立規模化的自然保護小區,被授予“國際科學與和平貢獻獎”稱號。
1995年,國家林業局將“自然保護小區模式”譽為“婺源模式”,並在全國推廣實行。
到2000年年底,全國陸續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小區5萬多個,總面積達135萬公頃。1999年,《關於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研究》一文被國家林業局評為社會林業工程項目優秀論文一等獎。
尋找發現“滅絕”鳥類
1994年,鄭磐基得知在婺源可能有失蹤近百年的藍冠噪鹛的消息后,立即加入調研的隊伍。4年的時光裡,他陪專家走村庄,訪村民,行程近千公裡,卻從未發現其蹤跡。
專家離開后,婺源到底還有沒有藍冠噪鹛,鄭磐基認為自己應該有明確交代。於是他在1998年申請提前退休,積極尋找藍冠噪鹛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5月24日,經過3年的不懈尋找,他在自然保護小區內發現了藍冠噪鹛的蹤跡。
發現藍冠噪鹛后,鄭磐基不顧酷暑天氣,蹲守在藍冠噪鹛的發現地,忍受蚊虫叮咬、暴晒雨淋,觀察記錄藍冠噪鹛的生活習性,填補該鳥資料的空白。他還根據發現地的特征與藍冠噪鹛的生活習慣,在全縣搜尋,發現多處該鳥的蹤跡后,開始建立新自然保護小區。
他提交的《婺源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建設與功能研究》論文,2002年獲“福特汽車環保獎”(中國)自然環境保護項目一等獎。他將2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婺源縣林業局用於生態保護。2007年,國際鳥盟將藍冠噪鹛列入世界極危物種名錄﹔2009年,藍冠噪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國際鳥類紅皮書﹔2016年,國務院批建婺源國家級森林鳥類保護區。
宣傳婺源最美鄉村
2008年夏天,婺源縣為了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籌劃新建大鄣山、饒河源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經70歲的鄭磐基帶領調查團隊,背干糧、拄拐杖,頂烈日、避暴雨,登上數座海拔千米的高山。
鄭磐基把多年環保經驗與專業知識整理成文字,先后發表論文、文章共20余篇,出版《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基本知識》一書﹔還整理放大照片,舉辦《綠色情緣》攝影展宣傳婺源美景。2019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鄭磐基,在國家《森林與人類》刊物發表藍冠噪鹛的文章,又寫下打造婺源最美鄉村回憶錄《婺源林業的拓荒者》,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20年,在江西“保護珍稀鳥類,傳承生態文明”的學術研討會上,他提交了5篇藍冠噪鹛的論文並獲獎。2023年,在中、法環境月藍冠噪鹛科技交流會上,他被授予“護鳥大使”的牌匾﹔他與曹曉平《珍稀樹種》團隊合作的項目,獲得江西省2023年度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深耕生態保護60載,初心不變寫芳華。國內十多家新聞機構先后報道鄭磐基的先進事跡。鄭磐基保護生態的信仰始終堅如磐石,在中華民族大步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背景下,將繼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發揮光和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