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江西省全面構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發揮著社會“穩定器”“減壓閥”功能作用。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決策部署,持續優化認定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完善救助制度,建成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馬上過春節了,給你送些慰問金和生活物品,希望你身體早日康復。”1月13日上午,撫州市臨川區民政局和荊公路街道的干部來到陳某平家走訪慰問。
58歲的陳某平患有肢體二級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早年離異獨自撫養一雙女兒。去年,他突發腦梗,治療花費3萬多元,面對高昂的醫療費和兩個女兒的學費,家庭陷入困境。
“陳某平的大額醫療支出數據很快被我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監測到,街道和社區干部收到提示信息,立即展開走訪調查,主動為其申請低保。”臨川區民政局社會救助干部程峰告訴記者,半個月時間,低保申請便審核通過,陳某平一家每月可領取低保金2190元。此外,工作人員還為陳某平申請了臨時救助3740元,防貧險的理賠也即將生效,讓這個困難的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這是我省健全智慧高效動態監測機制的一個縮影。我省搭建覆蓋全省、統籌城鄉、上下聯動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通過申請人自主申報、走訪摸排困難群眾、巡訪探視救助對象、跨部門數據交叉比對等方式,全面採集低收入人口相關信息,打造低收入人口信息庫,定期更新、動態調整。
“目前,全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已將400萬城鄉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省民政廳社會救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積極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讓民政部門與農業農村、醫療保障等11個部門共享18類數據,通過數據交叉比對觸發預警,讓困難群眾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成為工作常態。
1月10日,何家兩兄弟放寒假回到家。看著兒子在大學拿到的一等獎學金証書,父親何某山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說:“多虧了黨和政府的關心,讓我們家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孩子們才能安心讀書。”
何某山是南昌市青雲譜區岱山街道梅湖社區居民,妻子平日打零工,兩個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前兩年,何某山突發重疾,出院后被鑒定為三級肢體殘疾。社區干部了解情況后主動上門,幫助何某山一家申請了低保。
“我們在‘數字民政’App進行申請,線下幫他們收集和提交材料,全程不用群眾跑腿。根據差額補助原則,現在他們家每個月有2020元低保金。”梅湖社區干部閔玲玲告訴記者,“我們還幫何某山申請了醫療救助,助這個家庭早日走出困境。”
近年來,我省不斷健全科學分層的識別認定機制,按照困難程度將低收入人口劃分為不同圈層,不斷優化識別認定機制,確保實現精准認定、精准救助。在科學分層的基礎上,我省建立社會救助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對符合低保、特困條件的對象“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每月及時足額發放救助金﹔精准落實專項救助,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人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落實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和產業幫扶政策,多部門協同分類實施救助幫扶﹔分類強化急難救助,制定臨時救助實施辦法,分類制定救助標准,劃分急難型臨時救助、支出型臨時救助、特別救助三個檔次,並全面推行由戶籍地轉向急難發生地實施急難型臨時救助,提高救助時效,強化救急解難功能。
為讓群眾申請更便捷,我省將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申請材料簡化為“一証一書”(身份証、社會救助申請及核對授權書),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可以通過信息化政府服務平台查詢的材料,有效減輕群眾負擔。同時,線上線下雙向發力,在做好傳統線下鄉鎮(街道)工作窗口申請受理的同時,依托電子政務平台,建立救助申辦移動端服務模式,做到“掃碼申請、刷臉授權”,我省實現困難群眾申請救助足不出戶“掌上辦、指尖辦”,2024年累計提供移動端在線申辦服務8.5萬人次。
“我們統籌用好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臨時救助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有效保障180余萬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省民政廳廳長李明生表示,下一步,我省將緊盯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持續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扎實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記者 陳 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