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武村橋梆燈

2025年01月31日08:1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武村,贛南一個三鄉交界的村庄,鑲嵌在寧都縣田埠鄉西北的山地,低調得亦如這天邊的下弦月。正月初的月亮像老者瞇縫的眼線,又像笑臉下緊抿的嘴巴,安詳地凝視這一方崇山峻嶺。

如果不是手機裡的短視頻,沒有人知道武村的橋梆燈如此原生態,它在時光的風化中獨自舞蹈了幾百年。

每年的大年初三至初五,是武村橋梆燈表演的日子。那年的大年初三,到村裡時,活動還沒開始,村民吳小青帶我去他的表兄家吃飯。原來那晚的嗩吶師傅與游馬燈的十幾個村人一起安排在表兄家吃飯。表兄的父親肖吉生說,武村的橋梆燈在明代就有,以此激勵村民團結奮進,祈福來年平安吉祥、人丁興旺。

所有在外的村民這一天都回到了村裡,嫁出去的女人也回到了娘家。

太陽剛剛掉落山峰。一聲銃響,伴一串爆竹聲。嗩吶響起。余三保高擎著龍頭從家裡走向“百姓小舞台”旁的三岔路口。三保年前娶了媳婦,當夜的龍頭由他舉起。地銃響過三聲,村民手托五尺見長的橋梆從家裡陸續趕來,橋梆上的兩個燈籠都已點亮燭火。三保與所有人打招呼,人人喜笑顏開。小孩子們手提小花燈,泛紅的光照在臉上。一旁的村民拿出手機自拍,向外面表達此刻的心情。橋梆燈一節一節地接起,龍頭上寫有“風調雨順”幾個字的紅紙在微風中簌簌歡笑。

村民說這裡早先有三條龍,上村的龍到下村,下村的龍到排上,排上的龍再出動。三條龍的長短透露了各自村組人丁的興旺。遇上好年頭,馬頭村、東龍村、田埠村的橋梆燈也會趕來湊熱鬧。如今橋梆上的燈籠已普遍採用模具批量生產,面上裱的是花鳥或吉語裝飾的油塑紙,塑紙裡安上了電池的燈盞。而唯有武村的橋梆燈燈籠依然延續以竹篾手工制成,燈籠罩的是大紅的綢緞,裡面依舊是蠟燭跳躍的火焰,紅色的燭火將綢緞映得格外喜慶鮮艷。

三條龍現在演變成一條龍,這年的橋梆燈有四十多梆。托燈的村民匯聚了原本的氣勢,每一個人都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一個眼神,一聲招呼都亮敞著內心的歡喜。

武村的地形號稱五馬落槽,黃泥嶺、寨子嵊、荷樹嶺、太子嵊等幾道山嶺環繞四周。連起的橋梆燈形成一條靈動的火龍,在這山窩裡歡騰舞動。一節節橋梆互相銜接,木銷在兩端的圓孔裡發出吱呀不停的聲響,仿佛鄰裡間平日共情的表達。一節節橋梆把一顆顆心扭在了一起,他們在村中的田坎上、池塘邊、房屋間自如地游走穿行。

到達老村委會門口,所有的橋梆燈全部相接圓滿。火龍每年都是從肖吉生家門口往荷樹嶺方向再繞回村中。這時我發現,肖吉生的家原本是村子的進出口。一條溪流從村中東西貫穿而過,溪流下方一座高高的石拱橋,橋面的麻條石已磨礪得凹凸不平。夜幕下,燈籠的光澤照出橋面石級的層次。這條曾是武村人唯一通往外界的古道,經岫黎崗、水口、十裡排直達縣城。村中70多歲的福青大爺至今還會沿著古道步行到縣城的女兒家做客。

我追著橋梆燈的隊伍,不一會兒汗濕內衣,夜色下渾身冒起了騰騰熱氣。女人、小孩提著花燈一路追逐,大人呼喚幾聲得到孩子們的回應后,便任由他們隨光追去,這熟悉的土地總是令人踏實。

橋梆燈回到村中,經過肖屋祠堂,祠堂裡族人虔誠迎接,整條龍魚貫而進,在喝彩聲中火龍隨舞動龍頭的人引領盤旋轉圈,變化擺動,武村人稱之為“磨菜籽”。祠堂外煙花呼嘯著沖天而起,火花斑斕了夜空。

到了村委會門前的晒谷場,此時火龍舞動進入了最精彩的時刻。昂揚的龍頭忽上忽下,首尾相隨。隻見轉起的圓圈時大時小,扛龍的壯漢腳下生風,觀看的人群激情高漲。整條龍氣勢磅礡,排山倒海。此刻的武村吶喊聲聲,團圓騰飛的龍讓每個人對新的一年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我被這狂歡的氛圍所震撼,這發生的一切都是源於自覺的喜慶。它不是視覺的,也不是表演的,它是走心的。

橋梆燈散去,家家戶戶開始迎花燈。嗩吶的旋律還在山間回蕩,鼓、鑼、鈸又隨著嗩吶重新響起。如水的霜凍在大山彌漫開來,一堆堆篝火在夜色中升騰。大塊的劈柴燒得通紅,火苗一明一暗傳送出暖和。人們的口中哈出白色的霧氣,歡笑的聲音沸騰在山村的每一個角落。(雲之尚)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