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春節裡的中國紅紅火火

2025年01月31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隨著北方小年的到來,首個“非遺版”春節拉開序幕。在成都東開往黃龍九寨的C5792次列車上,川劇演員、茶藝師與旅客親密互動,歡聲笑語洋溢旅途﹔北京園博園內,太平鼓、漢沽飛镲、抖空竹等非遺表演精彩上演,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上海南京路上,外籍游客紛紛“打卡”,迎新鮮花、彩紙、橫幅齊齊布置,一派紅火景象……

在申遺成功氛圍的加持下,今年過年呈現出更加熱鬧的氣氛,中國各地都有“出圈”年俗。今年春節假期延長至8天,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春運出行人數屢創新高。年味濃郁的民俗旅游、非遺大集等活動火爆異常,還吸引了眾多外國游客前來與中國人民共同慶祝新春。

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風景

1月22日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在南昌開往北京豐台的D136次“井岡山號”列車上,2025年列車春晚如約而至。伴隨著繞花掌、雲掌等優美動作,列車員身著青花瓷元素服裝,將瓷文化和禮儀動作融入富有韻律的古典舞,展現出青花瓷的典雅美學,向旅客傳遞文明出行的禮儀內涵。“列車春晚不僅是我們的舞台,更屬於每一位旅客。”參加過6年列車春晚的列車長胡琴說,每年的列車春晚都在不斷創新,與旅客間的互動越來越多了。

春聯、剪紙、折紙……車廂裡的書法愛好者鋪開紅紙,飽蘸墨汁,揮毫潑墨,不一會兒,一副筆鋒剛勁有力、寓意吉祥的春聯便呈現在眾人眼前:“一路溫馨隨客往,滿車和氣伴春來”,周圍旅客紛紛鼓掌稱贊。在剪紙、折紙區域,小朋友們瞪大眼睛,耐心地聽著列車員講解技巧,小心翼翼地裁剪著,一張張紅紙逐漸變成了精美的剪紙作品,大家相互展示著自己的成果,感受剪紙藝術帶來的樂趣。滿載歡笑與溫暖,“井岡山號”列車一路前行,駛向遠方,為旅客編織起一段難忘的溫馨旅途。

今年春運,學生流、探親流、務工流和旅游流交織疊加,流動的中國呈現一片繁忙景象。筆者近日來到北京朝陽站採訪了多位即將回鄉過年的旅客。“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大黃米粉蒸豆包,寓意著蒸蒸日上,新的一年一切都會越來越好。”在北京朝陽站中轉的旅客田源興奮地對筆者說。旅客李曉即將回到家鄉吉林長春,他說,新增的“除夕假”讓好幾年沒回家的他今年終於能和家人團圓了。在車站,輕裝簡行的張女士引起筆者注意,她說,今年第一次嘗試線上購買年貨,已經提前在直播間訂購了父母喜愛的杏仁餅和涼茶。

據交通運輸部門預計,今年春運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90億人次,鐵路和民航客運量有望分別突破5.1億人次和90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的春運不僅迎來回鄉過年的潮流,還涌現出“反向團圓”和“旅行過春節”的新趨勢,冰雪游和避寒游也備受青睞,新變化為春運增添不少亮點。

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前往子女的工作地共度新春,“反向團圓”漸成春節團圓新形式。許多城市推出了“在地過年”的文化旅游品牌,“反向春運”的火車票也會有折扣。家庭結伴出行在今年春節也漸成主流。據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途牛旅游網聯合發布的《2025春節旅游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春節用戶中,家庭客群佔比超過八成,其中三代同游和親子游尤為普遍。此外,“避寒游”和“冰雪游”成為熱門選擇。春運期間,三亞、海口、哈爾濱、烏魯木齊等熱門文旅目的地的航班計劃量將大幅增長。另外,在回家的路上,自駕出行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今年選擇自駕的人數進一步上升,約佔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的八成。

春運的路上,還有不少美麗的“風景”。川劇變臉、膠東版畫、鄂倫春族口弦琴和贊達仁民歌等非遺文化元素在列車中輪番上演,引發旅客陣陣贊嘆。“就像兒時的‘年集’,鄉情和年味滿滿當當!”旅客王先生這樣評價。在G3665北京朝陽開往赤峰的列車上,幾位旅客對筆者說:“20年前,綠皮火車裡人滿為患,現在,列車朝發夕至,回家的路變得輕鬆了。”“車廂裡,乘務員的微笑仿佛是一種默契,讓人倍感溫暖。”

今年春運,北京鐵路局宣傳部新聞科長魯靜一邊為春運忙碌著,一邊有感而發,激情滿懷地寫下了一首歌詞《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風景》:“車站的燈火在閃爍/歸家的路漸漸清晰/我的列車飛馳而過/那是夢想的前方/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風景/溫暖的氣息在心中回蕩/團圓的時刻如此珍貴/希望的光芒溫暖心房。”鐵路人對春運的責任與擔當,溫暖了旅客的回家之路。

為期40天的春運旅程,承載著回家人的殷殷期盼。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紅宇認為,春運承載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記憶。隨著觀念和習俗的變化,出行方式和團聚形式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節日團圓的主題和家庭的凝聚力。“這背后反映的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

非遺春節,展示多彩“新年俗”

“好!”人群裡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一擊鑼,一震鼓,龍虎旗幡舞起來,演員隊列動起來,宋江陣行雲流水般展開,新春的喜悅涌上觀者的心頭,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古城今年的年味比往年更加濃郁,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王瑩瑩在南方小年這天回到家鄉福建廈門。她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第一個非遺春節,非遺表演遍布大街小巷。比如家鄉的宋江陣,作為一項群眾性的武術表演,不僅有益身體,展現了人們蓬勃向上的精神,也蘊含著深厚的藝術與社會價值。”看到家鄉的非遺文化在春節期間廣泛傳播,王瑩瑩心中滿是自豪。

過年,過的是溫暖與團圓,也是人氣與熱鬧。

從萬裡冰封的北國到千脈水鄉的江南,從安徽歙縣觀魚燈到四川閬中舞草龍,聽過延安的陝北說書,再赴江西婺女洲看一場打鐵花,南來北往,人潮如織。春節申遺成功帶火“非遺過大年”,2025年春節旅游平台發布的“十大非遺熱門玩法”中,涵蓋了去敦煌畫壁畫、到喀什做土陶、在大理學扎染等獨特體驗,當非遺遇上旅行,新年更添新意。

日前,吉林省鬆原市查干湖第23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開幕。冬捕集漁獵文化、年俗體驗、冰雪風情於一體,祭湖醒網、開鑿冰口、起網收魚等環節吸引成千上萬游客前來感受冰雪中的“非遺年味”。“冬天的查干湖就是吉林的代表作。”來自上海的游客胡女士感嘆,“上萬斤魚被撈起的場面壯觀非凡,親身體驗比視頻更震撼,冰面上的蒸汽和人群的歡呼聲充滿了過年的熱鬧氛圍。”網友表示,“冰雪旅游迎遠客,湖川漁獵慶豐年,新的一年一定收獲滿滿!”

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不僅吸引了大量關注,也激發了廣泛參與。在各大新春廟會和民俗市集,各式各樣的非遺體驗項目讓人們親身領略非遺技藝的博大精深,感受花樣“新年俗”。

今年1月,北京農展館首次舉辦“農展非遺年貨節”活動。筆者來到現場,感受非遺與年俗碰撞出的火花。“蛇是口袋蛙是斗,挂在哪裡哪裡有”、“家有蛇盤兔,栽下搖錢樹”,首次受邀參加的山西省非遺剪紙傳承人張善東說起今年的生肖剪紙來如數家珍。不僅是“巳巳”如意的祝福祈願,還有割莜麥、打酸棗等百姓四季的生活,也跟著剪進這張紅紙,讓我們得以窺見在民間煙火氣裡生長出的年俗。“民間的剪紙就要有民間的味兒,新年的剪紙就要有新年的喜氣。”張善東一邊說一邊剪,引來展館內不少游客駐足欣賞。

談到春節申遺的成功,他更是開心地表示:“申遺成功,能讓國外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我們的文化傳承,近幾年,一些國外的旅游團體,還有來自韓國、東南亞的大學生也會來我這裡學習,希望借申遺成功的春風,中國剪紙窗花這項年俗能夠歷久彌新。”

品嘗過農展館的新鮮美食,再來充滿翰墨氣的北京廠甸廟會逛一逛。在榮寶齋體驗木版水印技藝,親手印制福字和小蛇卷軸﹔到中國書店參與數字化游戲《古籍修復師》,線上體驗古籍修復技藝……市民游客不僅在這裡感受文市廟會的別樣年味,還可以借助數字技術親身體驗非遺項目,當非遺邂逅科技,新年俗別有“心”意。

近日,在百草味的年俗禮盒直播間裡,品牌方邀請非遺魚燈傳承人潘敏現場制作非遺魚燈,並順勢售賣相關堅果年貨,當場完成超百萬銷量與超千萬曝光。無論是直播買年貨,還是雲上逛展會,“賽博過年”(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等手段來度過春節的新方式)的熱度持續攀升。由此而來的諸如蛇年微信紅包封面、AI定制拜年文案等“賽博年貨”不再小眾,逐漸成為新春消費的另一熱點。

當00后日益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像轉運手串、穿戴甲、跨界聯名產品等更具個性化的商品得到更多青睞。無論是“小狗蛇點點”的2025“蛇年文創交通卡”、身著蛇年套裝依舊情緒穩定的卡皮巴拉小黃豚,還是刻著“逢考必過”的非遺木版年畫、寫著“拒絕精神內耗”的特色春聯,都因在年輕消費者中引起廣泛情感共鳴而受到追捧。春節主題結合文化創意與非遺元素,為年輕人帶來情緒價值與時代新年味。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羅微認為,春節申遺成功,有利於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共鳴共識,激發運用傳統節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自覺。業內人士也表示,邂逅文化、遇見年味,享受節日氛圍的同時也能增強對文化的自信和認同。

圈粉“老外”,體驗幸福中國年

世界多地紛紛點亮“中國紅”,中國春運列車上“歪果仁”滿座,“China Travel”再掀高潮……春節已成為世界普遍接受、認同和欣賞的中華文化符號,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

“今年是我第一個留在北京過的春節,我特別期待!”伊朗籍中國人民大學留學生葉崢崢在採訪中興奮地對筆者說。不久前,她參加了北京八大處的新春文化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一起寫福字、剪窗花、包餃子。“今年春節,我已經和幾位好友相約前往地壇公園去實地參加廟會,相信春節的時候一定會很熱鬧。”葉崢崢說:“我特別向往中國春節的節日氛圍,覺得這個節日體現了對生活和文化的重視。無論身處何地,人們都會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迎接新的一年,投入新的生活。這種精神讓我深受感動。”

在江西景德鎮,幾位來自西班牙、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外國友人相約共同歡慶首個非遺春節,沉浸式感受中國年味。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藝術家喬曼已在中國旅居多年,他計劃帶著其他外國友人貼對聯、放煙花,沉浸體驗手工陶瓷非遺技藝,再好好布置一桌特色年夜飯,講講他這七八年在中國旅居的故事。

隨著中國全面放寬並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將54個國家的過境免簽外國人境內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不少外國人遠渡重洋感受熱鬧的節日氛圍、體驗幸福中國年。

據悉,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口岸將迎來新一輪出入境客流高峰,日均出入境人員將達185萬人次,較去年春節假期增長9.5%。在各地的機場口岸,紅燈籠、中國結等有年味兒的標識已經挂了起來,外籍游客在入境第一站就感受到了歡樂中國年的氣氛。

在上海張園,一群來自泰國的年輕游客正在拍照留念。上海精心策劃了超過百項非遺體驗活動,讓外國游客也能感受到濃厚的春節氣息。在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來自德國的游客親身體驗了泥人張彩塑藝術,深深感受到了節日的歡慶氛圍。“中國的春節像我們國家的新年,但氛圍更加喜慶和熱鬧。”他們說。

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今,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形形色色的“年味游”備受熱切期待。

近日,為期兩天的新春廟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唐人街舉行。來自匈牙利及周邊地區的數萬民眾相攜而來,共同慶祝即將到來的中國農歷蛇年。舞台上,來自中國的藝術表演者舞龍舞獅、扭秧歌、唱京劇﹔舞台下,觀眾目不轉睛地觀看表演,甚至一些男士把幼童高高舉起或馱在肩頭,熱烈的掌聲此起彼伏,廟會入口處的簽名板上面寫滿了中、匈、英等多種文字留言。“看到這些表演,了解這些既有差異又能共通的傳統,真是太棒了。”帶著6歲女兒觀看舞獅表演的紹博·卡陶說,“我們希望女兒能體驗和欣賞不同的文化。”

春節文化的全球共享不僅僅體現在廟會的熱鬧與歡慶,各種充滿年味和創新的年貨也正在熱銷全球。山東郯城的70個中國結生產專業村,訂單激增。為了迎合海外市場需求,設計師在傳統工藝中融入了各種潮流元素。在河北石家庄藁城區,被譽為“中國宮燈第一村”的屯頭村,家家戶戶忙著制作宮燈,以滿足節日市場的需求。如今,屯頭村生產的宮燈種類愈加豐富,包括木雕宮燈、羊皮燈、工藝紙雕彩燈等300多個品種,滿足了不同國家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更多的海外消費者能夠輕鬆體驗中國的年味,激活了全球消費市場,也推動了文化的傳播。中國春節出國更“出圈”,正成為遞給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