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探索“1+1+3”模式破解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難題——
資源變資產 青山變金山

近日,上猶縣油石鄉筆架山“兩山”實踐生態產業示范園,7000多畝茶葉迎來採摘季。漫山遍野的茶樹隨山勢起伏,綠浪翻涌,生機勃勃。10個智能控制中心、36萬米噴灌管道、420個數據採集點,構建起數字化茶園管理體系。
上猶縣地處贛南山區,綠色家底豐厚,坐擁陽明湖的碧波瀲灩、五指峰的奇峻蒼翠,森林覆蓋率高達81.4%,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標准,是實至名歸的“天然氧吧”。然而,這片“綠色寶庫”也曾面臨生態產品“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的困境。近年來,上猶縣搶抓被列入首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示范基地的機遇,通過“1+1+3”模式破解難題,建設一個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筆架山“兩山”實踐生態產業示范園,創建一個“上猷臻品”區域公共品牌,打通產品供給、全域旅游、綠色金融三個通道,激活沉睡的生態資源,將資源變資產、青山變金山。
“過去村民外出打工,如今家門口就能就業。”上猶縣初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德安算了一筆賬:公司通過村企合作、採茶務工、民宿出租等,帶動周邊60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1.5萬元,村集體年增收入57萬元。該公司在園區內配套建設茶葉精深加工廠,投產后將實現日處理鮮葉10噸,冷鏈倉儲中心儲存量可達1600噸,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目前,園區已形成“茶園民宿+生態會客廳+兩山研究院”的農文旅融合格局,生態紅利觸手可及。
如何讓生態產品賣得好?依托新成立的“兩山”轉化運營公司,上猶縣將本地30余家企業產品納入“上猷臻品”區域公共品牌,對高山茶、富硒米等8類66項產品實施“三品一標”認証,構建起母子品牌管理體系。從生產溯源到質量檢測,全程品控體系讓生態產品溢價率提升35%。如今,紫陽鄉“金丘為民”富硒大米通過電商直播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上猶綠茶”品牌估值7.7億元,森泰竹業的竹結構梁柱遠銷海外……得益於品牌效應,“上猷臻品”帶動8000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
上猶縣還推出“GEP貸”“VEP貸”等綠色金融產品,以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撬動社會資本。目前,“項目貸+VEP貸”已落地融資1000萬元,讓山林、空氣等無形資產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發展動力。
為進一步激活全域旅游,上猶縣依托陽明湖、五指峰等自然資源,打造“森宿上猶”旅游品牌,推出濱湖島灣、溫湯泉谷等六大主題民宿集群,設計8條精品旅游線路,加快建設森林康養民宿產業集聚區、戶外運動及賽事產業集聚區。“空氣變人氣,資源變客源。”上猶縣文廣旅局副局長付斐介紹,56家精品民宿、超2000張床位已投入運營,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農家樂、手工藝品等衍生產業,形成“生態+旅游”閉環經濟。(劉新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