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齒輪咬合二十載 專創融合育“金課”

——江西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探索特色育人之路

2025年04月22日16:27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江西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團隊以“齒輪精神”破局——“精准咬合、持續傳動、永不鬆懈”,將傳統專業課程打造為創新創業的“孵化器”。二十年來,課程累計培養學生超3萬人,輻射省內外高校62所,慕課訪問量近2000萬次,走出了一條“專業為基、創新為翼、思政鑄魂”的特色育人之路。

“為了選擇一個合適的螺絲絞盡腦汁,為了編寫一組代碼顧不得吃飯。”團隊隊長閆小鵬回憶。江西理工大學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作品“菠蘿高效自動採摘裝置”的誕生,是課程改革的縮影。課程以“機械創新設計”為總任務,將理論拆解為“構思—方案—結構—繪圖—制造”五大模塊,貫穿32個教學單元。學生在真實項目中錘煉工程思維,累計完成創新設計作品1200余件,其中“洗發按摩一體機”“機械式防雨晾晒裝置”等作品獲國家發明專利。

走進全天候開放的機械創新實驗中心,3D打印機的嗡鳴與慧魚機器人的運轉聲此起彼伏。這裡沒有固定的實驗手冊,學生可自主選擇項目。憑借“案例分析+實踐平台+學科競賽”三維培養體系,近三年,機械創新實驗中心支撐學生完成科技實驗46項,獲批創新創業項目7項,年均實驗學時超2500小時。“機械設計基礎好,實踐平台人盡曉!”建能192班王興雨的總結道出了學生們的心聲。

“冰冷的齒輪在故事中有了溫度!”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何齊民通過朱花副教授的動畫演示,在“機械之美”慕課中讀懂了中國礦冶機械的百年歷史。課程巧妙融入《大國重器》紀錄片等思政元素,通過“機械之美”系列慕課、優秀校友案例展等形式,讓“工匠精神”浸潤人心。齒輪背后的靈魂工程師們,更以“知行合一”為育人理念,培育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鐘採妮、“抗疫優秀志願者”孔德澳等榜樣。課程團隊教師深耕“案例式+項目式”教學,帶領學生斬獲60余項國家級獎項﹔朱花副教授的系列慕課打破學科壁壘,《機械之美——神奇的礦冶機械》近期還在印尼國家在線課程平台“印尼網絡教育學院”上線,成為該校國際化教育的重要突破。

(責編:鄒玢琦、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