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朝“質”躍升
——江西省2025年水稻新品種三亞展示會觀察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4月18日至20日,江西省2025年水稻新品種展示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
作為江西省種業振興行動的重要成果展示窗口——位於三亞市鳳凰鎮檳榔村的江西省水稻新品種展示三亞基地(下稱“三亞基地”),在江西省水稻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稱“水稻種業戰略聯盟”)的協同下,集中展出的169個新品種,成為江西種業向“新”而行、朝“質”躍升的生動注腳。
新質生產力強基,數字基因重構種業創新鏈
“今年採用寬窄行高產栽培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栽培模式,品種的綜合性狀得到了充分表現,穗子大、穗子多、莖稈粗壯、產量高,抗倒性好,結實率也高,沒有病虫草害。”在三亞基地觀摩現場,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傅軍向大家介紹起展示品種的相關情況。他說,這次有110多個不育系配組的新品種參加展示,既有大穗型品種,又有多穗型品種,田間表現都很好,劍葉適中,灌漿落色好。走進展示基地,但見沉甸甸的稻子猶如給稻田鋪了一層黃金,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扑鼻而來。
三亞基地的水稻長勢如此之好,得益於江西天涯種業科學院(下稱“天涯種業科學院”)團隊成員的精細化管理,該團隊以 “數字技術+生物技術”雙輪驅動 ,將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種業生產全流程。據了解,三亞基地構建起覆蓋“基因編輯—智能育種—精准栽培”的數字化體系: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鎖定抗病、耐逆等目標性狀,利用AI大模型模擬百萬級雜交組合,將新品種選育周期縮短30%。在田間管理上,無人巡檢機器人實時採集作物表型數據,結合區塊鏈技術建立品種生長“數字檔案”,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的全程可追溯。
另據天涯種業科學院院長張少虎介紹,該院已啟動“未來種子”計劃:隨著該院第二期300畝智能試驗田的投用,將加速推動種業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跨越,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江西種業突圍的核心競爭力。
戰略聯盟聚勢,169個新品種彰顯硬核生產力
進入“十四五”以來,江西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農作物新品種創新活力迸發,涌現出一大批高產優質品種。水稻種業戰略聯盟理事長賀浩華告訴筆者,三亞基地是江西水稻新品種選育的“加速器”。近年來,通過推進三亞基地建設、擴大規模、規范管理等措施,其水稻育種工作成績顯現。
在水稻種業戰略聯盟的協同下,三亞基地集中展出的169個新品種,涵蓋了高產優質型、抗病抗逆型、節水節肥型等七大類別。其中,江西天涯種業有限公司自主選育的“陵兩優天涯”系列品種以畝產突破1200公斤的表現引發關注,而耐高溫、抗稻瘟病的“贛菌稻1號”則為應對極端氣候提供了新方案。水稻種業戰略聯盟通過整合全省種業資源,推動“實驗室—試驗田—大田”全鏈條協同創新,近三年累計孵化省級以上審定品種43個,推廣面積超5000萬畝。另外,水稻種業戰略聯盟創新“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機制,聯動22家科研院所、47家企業共建共享基因庫、智能育種平台,近兩年推動全省水稻畝均產量提升5.2%,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高60%。筆者注意到,近半個月來,三亞基地每天都吸引著全國各地種業機構、科研單位前來學習交流。
輻射全國,水稻種業振興的“江西聲音”越唱越響
三亞基地不僅是江西水稻品種展示的窗口,更成為全國種業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就在今年的展示會期間,吸引著來自安徽、湖南、四川等地的企業代表深入田間,學習江西在品種選育、聯合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湖南某種業公司負責人參觀后稱:“江西這一模式打破了科研與市場的壁壘,水稻種業戰略聯盟的產學研高效聯動機制值得學習。”
立足三亞,面向未來 。
三亞基地是江西落實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落子,未來將依托這一平台深化跨區域合作,推動“江西稻種”走向全國、服務全球,水稻種業振興的“江西聲音”越唱越響。
江西是國家糧食主產省之一。近年來,江西農業科研人員砥礪前行,通過科技支撐種業創新取得了較好成效,特別是在水稻品種方面尤為明顯:比如,江西農業大學育成的“淦鑫688”“五豐優T025”“泰優871”等雙季超級稻品種,較好解決了雙季稻區“早熟與高產、優質與高產、高產與穩產”難協調的矛盾﹔再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蔡耀輝團隊歷時20年聯合攻關,創制了矮稈密穗優質恢復系R225及其衍生系,有效解決了南方雙季稻區主栽品種株高偏高、分蘖較弱、抗倒性不強等問題﹔還有,圍繞“稻稻油”生產需求,江西農業大學選育早熟早稻新品(系),特早熟品種昌農早6號,在全省直播種植全生育期100天左右,為長江中下游稻作“稻稻油”生產提供品種支撐……
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各界多方合作的努力。早在3年前,我省聚集種業戰略性、方向性等重大科學問題,在省農業農村廳及省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由江西農業大學牽頭,聯合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贛南科學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江西天涯種業有限公司、江西天稻糧安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組成多方力量,成立江西水稻良種聯合攻關項目,開展水稻育種材料創制及新品種選育的協同創新與合作攻關。
通過水稻良種聯合攻關,我省實現了水稻育種核心材料的共享共用。“目前已經在三亞和南昌建立了共享材料展示點,對共享材料的產量、抗非生物逆境、品質、生育期、育性、抗性等重要功能性狀基因進行檢測,為項目團隊開展生物育種提供了重要參考。”江西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邊建民告訴筆者,全省申報早稻新品種區域試驗的數量由去年的60個增加到今年的86個,自主選育早稻品種種植面積由以前的6%提高到12%以上,耐高溫中稻新品種和優質晚稻品種的選育推廣效益顯著。(易團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