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理工大學學子探尋鎢都礦“脈”

2025年08月02日12:29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仲夏時節,贛南大地熱浪翻涌,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逐夢礦冶情 點燃報國志”暑期大思政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在群山環抱的於都、大余拉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礦冶”文化暑期大思政實踐序幕,開啟了青年學子探尋工業文明密碼、傳承紅色基因的嶄新征程。

以“學”鑄魂:在歷史現場感悟思想偉力

現場舉行了“江西理工大學大思政課教學基地”揭牌儀式和授旗儀式,江西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徐志峰為實踐隊授旗。

在思政微課上,徐志峰深刻闡釋新時代青年傳承工業文明、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擔當,為江理青年學子的實踐定下思想航標。江西盤古山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益民以親歷者的視角,將這座百年老礦的滄桑巨變、礦工的奮斗史詩娓娓道來,讓歷史觸手可及,為師生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礦史課。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朱賢凌老師以時間軸為經、戰略價值為緯,將鎢礦從“工業牙齒”到“戰略物資”的蛻變歷程層層剖析。

在仁風山調查展覽館,實踐隊員們讀紅色經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艱辛探索與智慧結晶,為思想淬火加鋼。

以“講”傳情:用青年聲音激活紅色基因

“這條用兩千多塊青石板鋪就的‘鎢砂小道’,曾是革命年代的生命線!”江西理工大學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團成員黃惠賢站在盤古山間,目光堅定,聲線鏗鏘,她以《盤古鎢砂路,鐵骨筑紅途——盤古山的血色鎢砂道》為題,將實踐隊員們帶回烽火歲月﹔校史館講解員馬琮博則通過《盤古山與冶金學院的金石之路》,講述學校與江西礦業血脈相連的育人篇章。

從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梅嶺三章紀念館到麻芫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峰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踐隊中的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團成員們積極開展大宣講,用青春之聲,將紅色故事與礦業文化深情播撒,讓礦冶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動人的新韻。

以“研”求真:在轉型一線把脈發展脈搏

實踐隊員們還深入歷史遺存與現代礦山,展開了一場縱橫百年的“礦冶”大調研。他們走進於都盤古山礦山公園,進一步體悟這座“百年鎢礦”的興衰變遷及其與紅色革命千絲萬縷的聯系。奔赴大余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穿行於昔日鎢礦的露天採場、選礦廠遺址與礦工生活區之間,直觀而深刻地觸摸早期鎢礦開採的龐大規模,體察礦工生產生活的真實圖景。在世界鎢都博物館,豐富的礦物標本為實踐隊員們構建起一個以礦物學為核心、涵蓋礦業科技知識的認知體系,深化他們對“世界鎢都”資源稟賦與科技價值的理解。

與此同時,隊員們聚焦生產一線,深入江西漂塘鎢業有限公司、崇義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大余石雷鎢礦、江西盤古山鎢業有限公司等礦山企業生產前沿,精准把脈現代礦業的發展脈搏。

從智能化礦石加工到低碳開採技術……在石雷鎢礦企業座談會上,相關負責人的介紹讓實踐隊員深刻感受到礦業在國家資源安全和綠色發展中的使命,現代礦山正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

在石雷鎢礦智能化控制中心,實踐隊員們見証了“5G+工業互聯網”。實時數據屏上,井下人員定位、環境監測、設備運維等現場畫面、數據指標等躍然眼前,技術人員說道:“過去全靠手工還不一定准確,現在一台電腦全搞定,安全又高效!”在漂塘鎢礦,隊員們深入礦井之下,在真實的作業環境中,切身體驗現代礦工的工作狀態,感受科技對安全生產帶來的深刻變革。

穿梭於歷史遺跡與現代礦場之間,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維度的鮮活案例、詳實數據和深切體悟,共同構成了隊員們研究礦業可持續發展的珍貴素材庫。

以“踐”明志:用腳步丈量工業文明新篇

於盤古山重走那條由兩千多塊青石板鋪就的“挑鎢砂小道”。當實踐隊員們換上粗布工服,肩頭壓上裝滿“鎢砂”的竹簍時,歷史瞬間擁有了具象的重量。潮熱空氣裹挾著礦石的腥澀扑面而來,粗糙的麻繩在掌心勒出深深紅痕,僅僅行進百米,汗水便已浸透衣衫。

在禾豐鎮麻芫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踐隊員們開展了生動有趣的“奇妙的礦石”科普活動。他們化身科普使者,將專業的地礦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的礦物標本展示,為孩子們揭開礦石世界的神秘面紗,點燃了孩子們探索自然科學的求知火花。

此外,江西理工大學大學生紅色宣講團成員們也在社區架起了“移動講台”,開展了紅色礦業文化宣講。

從血色鎢砂道到綠色礦山,從傳統開採到智能轉型,江西理工學子以“學講研踐”立體化實踐模式,在礦冶文脈中解碼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智慧。(黃辰璐、魏小蘭)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