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之間 綠潮奔涌
——江西省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全省建成鋰電碳足跡數據庫,覆蓋90家企業全鏈條數據﹔確定32個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嚴格落實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十四五”前四年累計降幅達16.4%……推動高質量發展征程中的江西,綠意盎然、綠潮奔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深化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聚焦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綠色交通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關鍵領域,持續完善要素供給體系,向制度性障礙精准發力,著力打通制約綠色低碳發展的堵點、卡點、痛點,為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新型能源體系構建邁向新階段
“今年夏天,我們跨省受入電力最大達769.6萬千瓦,有效優化了電力資源配置。”迎峰度夏期間,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小銳指著跨省輸電曲線向記者介紹,我省充分發揮大電網互聯互濟優化資源配置效能,積極爭取高峰時段跨省跨區外購電資源,保障了全省電力可靠供應特別是企業的穩定生產。
電力的高效供應,源於我省有關新型能源體系體制機制的加速構建。
圍繞創新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體制機制重點任務,我省印發了《關於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要不斷完善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機制,並通過減免獨立儲能輸配費用、完善峰谷電價機制,拉大峰谷價差,特別是午間低谷與晚高峰尖峰時段價差,提升儲能參與“兩充兩放”的經濟性,激發儲能市場活力。我省用能正在變“綠”。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新能源裝機3581.4萬千瓦,較去年7月新增544萬千瓦,佔全口徑裝機比重提升3個百分點、首次達到50%。
隨著新型能源體系的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在鷹潭高新區雙碳公共服務平台指揮中心,大屏上137個閃爍的光點正實時捕捉著江西鑫鉑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能耗數據。該公司能源總監楊振華介紹,在平台幫助下,公司累計降低綜合能耗超800噸標准煤,減碳量近3500噸,節約用能成本超450萬元。
制造業逐“綠”而行成潮流
搶抓“兩新”政策機遇,去年8月以來,全省73個循環利用項目獲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涵蓋贛州動力電池回收、宜春稀貴金屬再生等關鍵領域。尤其亮眼的是,我省符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再生利用規范條件的企業達11家,數量居全國首位。
生動局面的背后,是鮮明的政策導向和務實的改革舉措。我省緊扣“1269”行動計劃,聚焦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難點堵點問題,打出政策組合拳。省級層面出台《江西省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就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培育制造業綠色融合新業態等提出具體謀劃部署。
各地積極響應,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破題開路,制定出台系列落實政策。九江市制定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吉安市推出“老樹發新枝”專項政策,形成上下貫通的綠色制造業政策體系。
不僅強化正向引導,更注重用“硬杠杠”倒逼轉型。目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構建雙重評價機制,宏觀層面建立區域制造業綠色發展指數,微觀層面實施綠色工廠分級管理,倒逼企業轉型。
逐“綠”而行,成為大勢所趨。數據顯示,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十四五”前四年累計降幅達16.4%,今年上半年再降6.9%。
改革賦能綠色交通駛入快車道
新能源汽車增加迅速,但配套充電設施不足,尤其是貨運等領域“充電難、充電慢”問題突出,制約了交通領域綠色轉型。
直面矛盾,拿出對策,充電難題得到緩解。
“高峰期我們調度移動充電車引流,配合‘e路暢通’小程序還能實時查詢樁位。”江西交投生態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飛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停車位增至2354個,佔小客車停車位比例超過10%。
暢通筋絡,降本增效,交通運輸效能更高。
對進出我省港口碼頭、鐵路場站、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的集裝箱運輸車,視情給予通行費免費、五折、九折優惠﹔出台集疏港公路省級補助政策,開工九江紅光港區鐵路專用線等項目﹔推廣重大項目“永臨結合”、路面材料循環再生利用……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推動我省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更大實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水路貨運量0.93億噸,同比增長10.23%﹔完成港口吞吐量1.46億噸,同比增長10.63%﹔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4.78萬標箱,同比增長9.75%。
綠色低碳出行,成為市民的日常。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出租車(含巡游車和網約車)數量,佔新增及更新總量的95%以上。
九江公交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司機黎新長告訴記者,新添置的氫能源車續航裡程有保障,不僅能夠降碳,駕駛途中也更安靜。
盤活生態資源促進“兩山”轉化
好的生態,價值幾何?兩個案例提供了答案:吉安市吉州區釣源古村將古宅、水系等生態資源打包估值,成功獲貸8000萬元﹔上猶縣在筆架山實施“兩山”實踐生態產業示范園項目,成功獲得單筆VEP質押貸款2億元。
為解決生態產品“難抵押”問題,我省在全國首創林業經營收益權証制度,將林下經濟、碳匯開發等預期收益納入登記范圍。目前,全省88個縣(市、區)為2154戶經營主體發放証書,引導12.01億元金融活水“流”入山林。
隨著改革的深入,更多沉睡的資源正在被激活。
自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以來,我省創新提出“資產包”配置理念,在全國率先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組合供應模式,形成了九江市“跨區域+多權能”、撫州市“跨層級+多資源”、萍鄉市“跨權益+多資源”、贛州市“跨權屬+多資源”、鷹潭市“跨形態+多資源”等特色供應模式。去年7月以來,全省累計完成組合供應19單,總成交金額達83.6億元。
省發展改革委將“生態資源儲蓄運營‘省市兩級平台架構、省市縣三級業務協同’運營模式”納入年度改革經驗推廣項目,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依托鄱陽湖生態優勢和候鳥越冬景觀,永修縣吳城鎮做好“護鳥”文章,發展“觀鳥經濟”,建起40余家農家樂,帶動千余戶農戶增收。去年,吳城鎮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突破15萬元,相關做法入選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案例。
“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體制機制突破,正將江西的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發展‘高質量’,全面綠色轉型動能更加有力。”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劉兵表示,下一步,我省還將持續深化改革,加快推動一些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不斷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厚植綠色發展的底色底蘊。(李耀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