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大學團隊助力臍橙產業升級

近日,贛南師范大學由曹鑫磊領銜的“大器晚橙”學生團隊牽頭選育的晚熟臍橙新品種“贛臍6號”通過農業農村部初審,其獨特的南瓜狀外觀和優越的耐旱品質引起廣泛關注,這一成果將助力解決我國臍橙集中上市導致的“豐產不豐收”難題。
中國臍橙種植面積超560萬畝,其中贛南臍橙種植面積佔1/3,是全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贛南臍橙品牌價值高達691.4億元,位居全國水果類地理標志品牌第一名,其種植規模及品牌價值持續領跑全國。
然而,贛南臍橙近年面臨嚴峻產業挑戰,中熟品種紐荷爾種植佔比超90%,每年11-12月集中上市,導致市場供需失衡,果農面臨豐產不豐收的困局。
贛南地區降雨集中,夏季存在長時間的干旱期。而現有晚熟臍橙品種不耐旱,導致臍橙在果實膨大期容易發生裂果,並且嚴重影響臍橙進行糖分積累,面臨減產和品質下降的雙重困境。
針對贛南臍橙產業瓶頸,“大器晚橙”團隊在彭婷教授等指導下,從贛南本土豐富的柑橘種質資源中篩選優良芽變,結合分子標記輔助等育種技術,成功選育出“贛臍6號”晚熟新品種。該品種果皮帶有凸起條紋形似南瓜,單果重250至300克,糖酸比低於紐荷爾臍橙,口感更佳,維生素C含量更高,營養價值更高,各項指標均優於傳統品種。其成熟期為次年2-3月,避開臍橙上市高峰,接近春節上市,可以收購價顯著提升為果農帶來增收。
臍橙的繁殖方式為嫁接,而砧木是影響品種抗旱性能的關鍵。為解決晚熟臍橙不耐旱的共性問題,團隊深入解析臍橙抗旱分子機制,挖掘抗旱砧木資源,通過宏觀抗旱性能驗証及基因層面驗証,篩選出三湖紅橘作為優質砧木。延長臍橙耐旱時長,解決了贛南地區夏季長時間干旱導致的減產和品質問題。
目前,學生團隊累計申請植物新品種權1項、國家發明專利13項,發表論文4篇,構建完整技術壁壘。
“我們選育新品種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為臍橙‘集中上市’按下暫停鍵,從品種源頭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項目負責人曹鑫磊向我們介紹“在整個新品種選育的過程中,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不僅提供了實驗室場地,而且無償提供種質資源圃供我們開展砧木篩選和嫁接工作。”
項目指導老師彭婷教授表示,未來,團隊將深化“育好種、育好木、育優苗”技術體系,依托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大規模新品種推廣,將晚熟品種逐步推廣至全國臍橙主產區,延長臍橙的鮮果供應期,助力臍橙產業升級,讓科技成果真正扎根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邵嘉雯、陳昶、謝元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