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小炒開路 贛味謀遠

“江西小炒”如何成為贛菜“先鋒官”

2025年09月24日08:4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浙江特產是‘江西小炒’。”

這句起初略帶調侃的網絡熱梗,正逐漸成為現實。走在杭州、寧波、義烏的街頭,“江西小炒”招牌隨處可見。它們店面朴素,灶火不息,食客絡繹不絕。有人調侃道:“在浙江,找一家地道杭幫菜反而不易,‘江西小炒’倒是遍地開花。”

為何率先走出江西、走進全國視野的,是“江西小炒”?這個充滿民間氣息的稱呼,如何成了江西味道走向全國的名片?

一盤小炒 自草根引爆風口

江西從不缺好菜。三杯雞、四星望月、藜蒿炒臘肉、粉蒸肉、瓦罐湯、鄱陽湖胖魚頭……道道皆是山水之賜、風物之韻。

贛菜之美,藏於鄉野,隱於市井,卻也囿於深閨。它像一位手藝精湛的老匠人——底蘊深厚,卻訥於言辭。“贛菜”更多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存在,尚未真正落地為一種“生活符號”。而“江西小炒”,卻以腳步丈量山河,用煙火寫就自己的傳播故事。

“江西小炒”四字,自帶畫面:小館子、大炒鍋、紅辣椒、升騰的油煙。走進任何一家“江西小炒”,冷櫃陳列鮮肉時蔬,顧客指菜,廚師現炒。這種“所見即所得、現炒即所食”的方式,精准命中了當代人對“真實感”的渴望。它不標榜精致,卻還原了“吃飯”最本真的體驗——熱騰、踏實、有鍋氣。

“江西小炒”的走紅,不是政府規劃的結果,也非企業打造的IP,而是成千上萬在外打拼的江西餐飲人,用生存智慧凝聚出的“集體身份”。他們借“江西小炒”宣示來源,也靠它彼此認同。這種自下而上的品牌生成,反而更具生命力。不靠廣告,靠口碑﹔不依賴資本,靠味道。

2024年10月,“江西小炒”推出“人間煙火味 江西小炒鮮”的宣傳口號與統一標識,標志著這一草根品牌走向規范化。這既是對其民間生命力的肯定,也啟示我們:有時候,最原始的,最真﹔最草根的,最有力。

一鍋鑊氣 於異鄉照見溫情

“江西小炒”這一稱呼,本身就值得細品。它誕生於跨省流動之中,成型於他者目光之下。它突出“江西人”和“小炒”兩個關鍵詞——這是一種“籍貫+品類”的組合,直白、朴素,卻有效。

“江西小炒”是活躍在市井的生命實踐,追求效率、實用。當大眾渴望真實的煙火氣時,自然容易引發共鳴。

開一家“江西小炒”店有多簡單?租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店面,置辦冰櫃和鐵鍋,夫妻二人即可開張。食材現買現切,口味隨機調整,菜單靈活,成本可控,風險較低。這種“輕資產創業模式”,成為許多江西家庭走出鄉土、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長三角地區,由江西人經營的“小炒”類餐飲門店超過五萬家。

“小炒”這門手藝,不需要高學歷,不需要大投資,只要肯吃苦、會顛勺,就能在異鄉站穩腳跟。更重要的是,它構筑了一張“可復制的家庭網絡”。父親帶兒子,姐夫帶小舅,同村人抱團開店,形成“老鄉鏈”。他們在異鄉建起微型的“江西飛地”,以家鄉味維系情感,憑勤勞換取尊嚴。因此,“江西小炒”從來不只是一個餐館,它是江西人應對時代變遷的生存策略,是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微光,是一場靜默而堅韌的“民間出埃及記”。

有人說,“江西小炒”的靈魂是“鍋氣”。沒錯,那口鐵鍋所帶來的焦香與鑊氣,是工業預制無法復制的風味。但比鍋氣更動人的是人情味。若有食客在一個雨夜推開杭州城西一家“江西小炒”的門,會看到店面不大,地面微濕,牆上是手寫菜單。老板來自撫州,約莫五十歲,一邊炒菜一邊自然地問起熟客:“今天又加班?老樣子,辣椒炒肉加個蛋?”那一刻,大家便會明白:我們所眷戀的,不止於味道,更是那種“被記得”的溫情。在算法支配、機器配送、掃碼點單的時代,還能有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問出一句“今天累不累”——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照見,如此珍貴。

“江西小炒”讓人安心,正因它代表著一種非標准化的生活。沒有中央廚房,沒有標准流程,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秘方”,每一口菜都帶著廚師的溫度。也許咸了,或許辣了,但正因不完美,才格外真實。

一味啟蒙 讓贛味煙火人間

這一次,江西人以味覺為語言,憑借千家萬戶的鍋灶完成了一次集體亮相。

“江西小炒”,是贛菜光譜中的一個切面,是走向大眾的“第一站”。它以“炒”為主,側重家常味、快節奏、強下飯。而贛菜的豐富遠不止於此——從鄱陽湖的鮮魚,到井岡山的山珍﹔從景德鎮的瓷宴,到客家的釀菜,贛菜多元、寬廣。

“江西小炒”的成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破題思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讓消費者記住了“贛菜是辣的、香的、現炒的”,完成了一次寶貴的“味覺啟蒙”,成為很多人體驗贛味的“入門課”。將來,當人們因“小炒”對江西味道產生興趣,我們便可順勢推出更豐富的贛菜形態:高端宴席、文化雅集、創新料理……這才是“小炒”帶來的長遠價值。

“江西小炒”的走紅,是肯定,也是提醒。它提醒我們:文化傳播,要先有“流量”,再談“質感”﹔先讓人知道,再讓人了解﹔先讓人吃上一口,再讓人讀懂背后的文化。

如何讓“小炒”不止於“小”?如何將“鍋氣”轉化為“品牌力”?或許可從這三步出發:一是接納多元表達,承認“江西小炒”本身就是贛菜的一部分,甚至是更具生命力的部分。允許文化在流動中變異,在融合新生。二是賦能基層創新。政府可提供食品安全培訓、創業貸款支持、區域品牌聯營等服務,幫助小店主提升品質、擴大影響。三是講好復合故事。未來的贛菜傳播,不應隻有山水畫般的靜美,更要有“一人一鍋闖天下”的動人生存敘事。將廚師的故事、家庭的奮斗、城鄉的互動,都融入“贛菜文化”之中。那一口鍋裡,翻炒的不只是菜肴,更是命運、鄉愁與希望。那是屬於平凡人的史詩,也是最中國的味道。

讓“江西小炒”做贛菜的先鋒,讓“贛菜”成為“小炒”的底蘊。當一家家“江西小炒”在異鄉亮起燈火,當一句句“來份辣椒炒肉”在街邊響起,贛菜的春天,其實已經悄悄到來。小炒不小,大有可期。人間煙火處,最是贛味濃。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