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赣鄱大地热潮涌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变化、新面貌、新状态。这一年,人民日报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活的镜头记录了赣鄱大地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
这一年,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这一年,赣鄱大地面貌新,江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扎实推进;这一年,涌现了一批凡人英雄们用点滴善举弘扬着榜样的力量;这一年,一项项制度的创新,一次次暖心的服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跟着小编一起,回顾一下2022年有哪些与江西有关的新闻登上了《人民日报》。
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满山的杜鹃红了,遍野的秧苗泛着青绿,赣鄱大地生机盎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江西考察调研,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对江西提出“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殷切嘱托。
6月20日,赣(州)深(圳)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在赣州国际陆港正式开通,全程运行时间压缩至6小时,实现货运班列公交化、快捷化。在去年稳定开行粤港澳大湾区方向铁海联运班列同比增长七成多的情况下,今年前5个月,又同比增加27.84%。这是继去年赣深高铁、赣深组合港等开通后,赣州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最前沿,也是大湾区联动内陆发展的腹地。近年来,赣州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基础设施互通、产业互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跨省区域合作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一幅标语引人注目。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赣州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金力永磁。总书记对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致力科技创新、注重生态修复的做法给予肯定,强调“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完善救助体系,时刻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成立常态化监测队伍、打通信息渠道及时帮扶,让“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一项项制度的创新,一次次暖心的服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大早,袁火星整理好摩托车,用劲将那块黑板在后座上紧了又紧,又带上一些生活用品,出发了。59岁的袁火星,既是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荷湖乡希望小学任教的乡村教师,又是校长,42年一直扎根在大山中,教书育人。
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形成多方联通的大数据信息库,建立起智慧化运营平台“赣邻通”,加强对物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解决小区管理难题,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在江西省景德镇市高新区智慧(数字经济)产业园,工人正紧张施工,一片火热景象。“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项目部实行闭环式管理,生产防疫两不误,有效保障了项目进度。”景德镇国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程国柱介绍,目前项目已完成90%,预计年底完工。
建立“一企一人”挂点联络制度,开展跟踪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全力做好防控物资保障供应,确保物资储备到位……
江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为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江西南昌市多部门协力,探索用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采取“一点一策”的方式精准治堵,全力破解区域性、局部性、即时性拥堵难题,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为减轻城市交通拥堵,方便群众出行,从2020年底开始,江西省南昌市多个部门协调联动,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推行分时段、分区域、分模式的精细化管理,规范道路出行秩序,不断提升交通治理效能。
2021年初,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探索推出“幸福圆桌会”机制,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摆在桌面上,让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协商议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健全跟踪督办机制,居民诉求反映渠道更畅通,同时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基层治理水平也得到提升。
“满意,很满意!”提起前些日子刚参加过的“幸福圆桌会”,电话那头陶勇国连连称赞。老陶家住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铁路四村社区,此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幸福圆桌会”,结果困扰他的难题最后都逐一得到解决。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万余户,同比增长11.77%;新增登记注册企业4.8万余户,同比增长19.07%;外资企业新增177户,同比增长51.28%;756个市级重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41.56亿元。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万余户,同比增长11.77%;新增登记注册企业4.8万余户,同比增长19.07%;外资企业新增177户,同比增长51.28%;756个市级重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41.56亿元。
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烘干厂房,今年新购置的8台稻谷烘干机安装完毕,公司副总经理肖继人正带着工人们对原有的6台烘干机进行最后的检修,“14台烘干机日烘干稻谷500吨。迎丰收,我们准备好了!”
目前,江西已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235个,单季育秧苗能力可达130万亩;全省早稻种植机械化率44.71%;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7个,年服务带动小农户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面积近100万亩。
青砖黛瓦、石阶深巷、小桥流水……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栋栋老房子如繁星散落,风景别致。这些老屋经过专业修缮,融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人文风情,焕发出新光彩新生机。
保护好传统街区和古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金溪县经过调研规划,对上千栋老屋进行了修缮。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古建筑的积极性。
漫步竹桥村,木雕“福”字引人驻足,各类元素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留住乡村古韵、促进文化发展的期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切实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一首古诗,至今仍是江西婺源乡村景致的写照。婺源县挂牌保护、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4116株,占江西省古树名木总量逾一成。这些大多生长在村民房前屋后的古树名木,遍及全县172个行政村、1351个自然村。
“婺源这么多古树名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小区发挥了促进作用。”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一级调研员吴英豪说。
9月6日,在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传来赣州市南康区某家具厂火灾现场的画面,火势猛烈,浓烟滚滚。得知无被困人员后,指挥长李胜利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仍紧盯着屏幕上救援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