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奋进歌——来自决战决胜第一线的声音

2020年04月29日07:29  来源:江西日报
 

都昌县南峰镇乌沙村百合育苗基地。记者 洪子波摄

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这是鏖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将士们的铿锵誓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澎湃动力: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冲在前、接续奋战不松劲,贫困户自强诚信感党恩、不等不靠思进取,企业家心怀大局济贫困、肩有担当带发展。不避其责,各司其职,点滴力量的汇集,积蓄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势能。

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千千万万个矢志奋斗的忙碌身影,已经融入脱贫攻坚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为其中的鲜活图案、生动标注。

在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退出之时,记者走近奋斗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第一线的工作者,记录他们在不同岗位倾力拼搏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奋战足音和工作心声,感受贯穿其中的信念与力量。

铜鼓县大塅镇双红村贫困户 钟国奕: “只要双手不闲下来,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从家里到竹笋加工厂,要走十几分钟。这对腿部稍有残疾的钟国奕来说,不算吃力。

“现在是农闲时节,来这里切笋,一天能有130元收入。”钟国奕从没想过,到了59岁,自己还能成为一名工人,准时领取一份不错的工资。

钟国奕就职的竹笋加工厂,由村里的绿林毛竹林专业合作社经营,是对口帮扶单位捐资修建的,产品包括罐头笋、软包装笋等。工厂今年开春后投产,在村里招聘了40余名员工,解决了包括钟国奕在内20余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双红村是深度贫困村,地处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全村有山林面积5.4万余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万余亩。看中毛竹蕴含的经济价值,前些年,村里陆续有人办起小型竹笋加工厂。每年清明前后,村民们便抓紧时间挖出春笋,或卖给上门收购的竹笋加工厂,或留作自己加工。

将竹笋制成笋干,是双红村村民的传统技艺。但近年来,村干部想得更多的,却是引导村民舍弃这种技艺,把加工环节交给竹笋加工厂。村党总支书记廖庆仁告诉记者,村民制作笋干,需要花费好几个月时间,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就要在山上搭棚生火用于烘干。其间,为保证竹笋不变质,少数村民还会用硫磺去熏。

既存在火灾隐患,又影响食品安全,家庭自制笋干的弊端,让越来越多村民选择把鲜笋卖给竹笋加工厂。“我去年挖了4000多公斤鲜笋,全部卖给了加工厂。相比于自己劳神费力去加工,收入相差不大。”钟国奕告诉记者,竹笋加工厂上门收购鲜笋的价格是每公斤2元,农户送去工厂则是每公斤2.2元。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他更愿意选择自己送去工厂。

因为踏实肯干,钟国奕在去年脱贫了。他给记者算起了家庭收入账:家里有4亩地,每年可产2000余公斤稻谷;村里安排的卫生保洁员扶贫专岗,每月有200元收入;妻子在附近一家竹笋加工厂从事笋干软包装工作,全年收入有1万元左右。

双手勤劳,就能摆脱贫困,这是钟国奕的朴素想法。如今,每天在竹笋加工厂上班,钟国奕见识了较为完善且干净卫生的竹笋蒸煮、压榨、烘干生产线,对家乡的笋干卖出好价钱有了更大信心,对自家的生活前景也有了更多期待:“我很庆幸,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只要双手不闲下来,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在双红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钟国奕一样,在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发扬自力更生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劳动提高了收入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这几年村里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之前一些公认的“懒汉”也动起来了,愿干事、找事干成为村民的自觉选择。

奉新县宋埠镇榨下村党支部书记 熊瑞友:

“拓宽视野谋发展,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增收!”

蔬菜基地装上摄像头,是榨下村田野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村民都说,这道风景线,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干部争取来的。

产业扶贫该怎么入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回答。为选准符合村里实际的扶贫模式,熊瑞友四处打探、多方取经。2017年底,他得知南昌有一家电商企业能够提供农田可视认养、农产品直供的平台,便萌生一个想法:对村里的农田进行平整,由相关单位认购土地并“点单”,村里种植相应品种的绿色蔬菜并负责送上门。

在向镇党委汇报并得到肯定回复后,熊瑞友忙起了农田流转、排灌设施修整、修路等工作。经过有力宣传和协调,这种“以购代捐”的扶贫方式得到广泛认可和参与。很快,16家单位(个人)及企业以每亩每年2.5万元的价格,认购了一期开发的14亩蔬菜。其中,多数认购单位是在宋埠镇实施对口帮扶的县直单位。

一方面,要确保给认购单位食堂供应绿色放心的时令蔬菜,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贫困户参与其中、获得收入,榨下村党支部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对蔬菜基地进行运营管理。

2018年下半年,这个名为“马管家”电商扶贫基地的蔬菜基地正式运行。合作社一边让认购单位勾选蔬菜品种,一边组织包括榨下村23户贫困户及其他村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参与蔬菜种植。通过蔬菜基地上方的摄像头,认购单位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看到菜园的生长、蔬菜的施肥等情况。

“为保证菜地精耕细作和贫困户充分就业,我们在一亩地里安排了5个扶贫就业岗位,每个劳动力每年有3000元的劳动收入。另外,每户贫困户年底还有600元的分红。”熊瑞友告诉记者,村里还特意安排了一个送菜员的公益性岗位,开出的月工资是1200元。送菜员的职责,就是将当天采摘的蔬菜及时送到县城各认购单位。

随着蔬菜基地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合作意愿的单位和企业也在增加,熊瑞友也在不断调整工作着力点:有客户提出希望吃上土猪肉,他马上建起猪栏准备养猪;有水稻大户想承租村里30亩地,他提出了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的要求。

此外,针对中药材原材料的需求,榨下村又建起了黄蜀葵种植基地,在销售方面联系好江苏一家制药公司。其中,黄蜀葵的移苗、摘花等,都可以安排贫困户就业。特别是为期几个月的摘花工作,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但需要人工每天守着,非常适合村里的贫困户参与。

“拓宽视野谋发展,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增收,这就是村干部的使命。”熊瑞友告诉记者,村里的基地已经储备了100亩土地,今后的发展希望无限。

金溪县琅琚镇下东漕村第一书记 潘毅:

“进了贫困村,就要扎下根来解决难题!”

驻村5年,孩子5岁。潘毅说,他有遗憾,因为没能看着自家孩子一天天长大,但他更骄傲,因为深度参与了下东漕村的建设,见证了这个“第二故乡”的蝶变。

2015年7月,从省委政研室来到下东漕村,潘毅面对的,是一个村貌杂乱无章、干部隔阂斗气、甚至选不出党支部书记的村庄。“我要求自己,进了贫困村,就要扎下根来解决难题。”5年时间过去,村部旁边广场上张贴的村容村貌新旧照片对比,提醒人们这里已经从“脏、乱、差”村落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蓬勃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也昭示着村干部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的团结协作。

村里的难题,正在潘毅和其他帮扶队员、村干部的齐心努力下,逐个被击破。

解决难题,首先要接地气,与村民交心。“方言是工具,说不好方言的扶贫干部是不合格的”。为此,这个会说英语、日语的机关干部,努力学起了村里的方言。一段时间下来,潘毅与村民交流起来毫无障碍。正是靠着亲密交流,他全面掌握了村情民意,摸准了发展短板,厘清了发展思路。

之前,下东漕村的村集体经济就靠一个采砂场。潘毅意识到,这种纯资源型的买卖,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矛盾纠纷,无法长久。他引导村民从传统的水稻、蜜橘种植做起,增加水蜜桃、莲子的种植。在此基础上,他在村里成立合作社,依托高校专家的智力支持,建起了全县有名的黄牛繁育基地和白鹅养殖基地。

解决难题,体现在改革的思维中。下东漕村毗邻抚河,风景秀美,村史悠久,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条件。“各地都在搞乡村旅游,我们的客源从哪里来?”潘毅瞅准了体育扶贫与群众体育文化需求之间的结合点,打破行政村的壁垒,成立了社会体育党支部,吸引各村村民,组建了广场舞、手摇狮、皮划艇等多支健身队伍,并利用生态、场地等优势对外承接各类赛事。“参赛的同时,运动员可以体验乡村生活、参观田园风景。只要人流量提上来,乡村旅游就有前景。”潘毅说,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赛事,将于下半年在村里开展。

解决难题,还体现在暖心的关爱中。春节后,网课即将开始,潘毅了解到村里的学生还没领到课本和练习册。他与大家一道,熬了两个通宵,打印出全村儿童的课本和练习册,人手一套,挨家挨户免费送上门。在村里设置“留守儿童之家”,及时更新孩子喜欢的图书,邀请体育冠军、高校教师、外国友人与孩子开展互动,也是潘毅的创新之举。

“你把村里当成家里,村民就把你当成家人。”潘毅说,他在扶贫事业中找到了人生坐标,愿意为之全身心地付出。

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大新:

“算好了贫困户的收入账,就算好了企业的发展账!”

正值小龙虾上市时节,公司的稻虾养殖基地里,每到凌晨,就有近百人去捕捞小龙虾。孙大新告诉记者,他们当中大部分是贫困户,每天工作6个小时,就能获得150元左右的收入。

“稻虾共作”产业,是鄱阳县的扶贫主导产业之一,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则是该县发展这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这家企业流转了乐丰镇、饶丰镇两个镇的3万余亩农田,将其打造成“稻虾共作”核心基地。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被赋予带动“稻虾共作”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的期望。

企业生产所需的水稻,来自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当地农户,担负着这份职责,让孙大新意识到:“贫困户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算好了贫困户的收入账,就算好了企业的发展账。”他心中牢记着一串数字,包括生产经营环节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能够帮助贫困户增加多少收入等。

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是最主要的渠道。“我们的业务主要分米厂和稻虾养殖两大块。米厂方面,我们在保洁、后厨、打包、搬运等岗位的用工上向贫困户倾斜,招了十来名贫困户长期就业,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相比较而言,贫困户跟着企业参与稻虾养殖,收益更大。”孙大新说,当地小龙虾品质品相好,价格也有优势。以亩产75公斤龙虾、销售价每公斤40元计算,每亩小龙虾的产值有3000元;加上下半年水稻的产值,贫困户每年每亩田的收入可达4500元左右。

让贫困户参与养殖管理、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获得收入,也是一种办法。以夫妻二人为例,每人管理一块40亩大小的农田,每月有2000元的管理费。这样算下来,一个家庭每年能获得近5万元的收入。另外,土地被流转的家庭,每亩田的租金有900元,年底还可获得800元左右的分红。

在捕捞小龙虾的过程中,虾笼被损耗需要更新。孙大新想着,把这个增收机会给贫困户。目前,有38户贫困户负责编制虾笼。一种方式,是企业给贫困户半成品,让他们赚取加工费;另一种方式,是完全从贫困户那里采购虾笼。这两种方式,都能帮助贫困户年增收3万元左右。

之前,受到疫情影响,小龙虾的消费被抑制,市场价格一直起不来。随着近段时间餐饮行业活跃度的提升,小龙虾的价格也有所提升,这提振了孙大新的发展信心:“我们计划将鄱阳湖大米和鄱阳湖小龙虾两个品牌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稻虾共作’产业,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区域品牌。”

浮梁县蛟潭镇纪委书记 吕雪春:

“扶贫资金一分都不能乱用,有反映就要查清楚!”

“前几天我开展回访教育时,他对自己的违纪行为有了深刻认识。我们对他进行处理并通报,就是希望更多干部受到警醒,严格遵守扶贫工作纪律。”翻开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及处置情况台账,吕雪春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吕雪春口中的“他”,是蛟潭镇芳村村原党支部书记吕初发。去年初,镇纪委收到反映吕初发优亲厚友、在五保户危房改造工作中搞变通的问题线索。经查,吕初发弟弟本应被剔除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但吕初发提出其弟弟生病,并未将其剔除。另外,吕初发还存在搞变通使用扶贫资金的问题。五保户吕某申请到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65万元,由村委会安排工人建设,实际花费为9500元,剩余7000元被吕初发用于其他村民房屋建设。当年6月,吕初发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扶贫资金一分都不能乱用,有反映就要查清楚。”在全镇党员干部会议上,与会者记住了吕雪春这句话。按照上级部署,蛟潭镇纪委把“谁贪扶贫款 必砸自己碗”“不存侥幸之念 勿贪扶贫之财”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扶贫纪律宣传标语贴在各村村口,并留下举报电话。

扶贫纪律深入人心的结果,是吕雪春的手机经常接到村民的电话。“一些群众年纪大、文化水平不高,电话里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准确,却代表着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期盼,以及对纪委干部的信任。”吕雪春举例,有老人说签了字没领到钱,纪委干部帮他一笔一笔查,发现钱已经打进卡里,只是他不清楚是哪一项补助;有护林员反映自己没有及时领到工资,工作人员调查后告诉他,工资还在造表很快就会到账。

做好扶贫领域监督工作,执纪者首先要熟悉政策。蛟潭镇纪委5名工作人员把扶贫工作手册带在身上,有时间就加强学习。贫困户看病该怎么报销、各阶段学生每年可领取多少补助……大家张口就能说出来。

落实扶贫惠民政策,干部作风是关键。蛟潭镇纪委紧盯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不留情面开展监督。去年3月11日,镇纪委在督查工作中,发现两名驻村第一书记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离岗,决定对两人进行诫勉谈话。“乡镇地方小,这样监督看似不通人情,却是我们的工作职责。相信受到处理的干部也能理解,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必须以有力有效的监督来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吕雪春说。

在蛟潭镇各村(社区、林场),活跃着一支支村级纪检监察员队伍,负责收集扶贫领域廉情信息,并向镇纪委报告。吕雪春告诉他们,进村入户“找茬”,不是要跟谁过不去,而是要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让贫困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张武明)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