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致富笋——从铜鼓双红笋厂看产业扶贫

2020年06月17日20:20  来源:江西日报
 

双红村地处铜鼓县大塅镇大山深处,山路崎岖,翠竹成海。近日,记者来到茶坪村小组,只见李纪明家榨笋的箱子摆放在屋后,箱子上缠着蛛丝。他从懂事起就跟着爷爷上山榨笋。

“我今年不榨笋了。”53岁的李纪明说。这个榨了40年笋的村民,为何放下了老本行?

换一个“吃”法

双红村山多地少,贫穷落后,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贫困村。封山育林后,村民靠山吃山砍伐竹木行不通了,发展动力不足,又找不到脱贫好路子。

双红村有毛竹林4.5万亩,笋资源丰富,家家户户在山上搭笋棚,挖笋、蒸煮、榨笋、晒笋。这种传统的笋加工模式,生产效率低,还要靠天吃饭。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

出点子,出思路,找出路。宜春市政协主席挂点帮扶,扶贫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江铜集团扶贫工作队集中力量,多渠道、多举措帮扶双红村。他们经过充分调研、沟通协调后,决定帮助双红村建立一家加工能力达100万公斤鲜笋的笋厂,让双红村脱贫的路子走得更稳、更远。

2018年10月,江铜集团投入293万元扶贫资金援建双红笋厂,派驻3名扶贫工作队员负责笋厂的规划、设计、施工、卫生检测等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双红笋厂建成了。

解放了劳动力

去年春,双红笋厂投产,面向全村收购鲜笋。村民们从山上挖来春笋,卖给双红笋厂,再也不用搭笋棚和守在山上蒸煮、榨笋、晒笋了。

双红笋厂收购了25万余公斤鲜笋,村民卖鲜笋的收入达6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贫困户出售鲜笋,每公斤还可获得0.2元的奖励。

以前在山上搭棚榨笋,现在要把鲜笋运下来,有点困难。双红村筹资修建便道,方便大家进山挖笋,把鲜笋运出来。今春,双红笋厂“生意”红火,收购鲜笋100多万公斤,实现了饱和加工。

驻村第一书记饶华平告诉记者,有的农户只用20多天挖笋时间,就有1万多元的卖笋收入;有的农户竹山多,卖鲜笋的收入有好几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笋厂带给双红村的又一大好处是,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往年春天,村民上山挖笋,搭笋棚,支大锅蒸煮,隔天就要到山上压榨,入伏后还要到山上晒笋,差不多要在山上忙碌大半年。如果笋榨不好、晒不干,半年的付出就白费了。

今春,李纪明没有再去山上榨笋,而是把在自家山上挖的鲜笋,全部卖给了双红笋厂。只要挖好笋放在路边,笋厂就会派人派车上山收购,他开心地说:“笋挖到了,卖了个好价钱,还能腾出时间外出务工,省事省心更划算。”

扶贫车间下“金蛋”

双红笋厂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笋加工模式,也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饶华平告诉记者,今年收购的鲜笋除了加工笋干,还加工了20吨笋罐头、5吨玉兰片,预计可实现利润60万元。

双红笋厂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其中贫困村民就业10多人。桐梓陂村小组钟国奕、钟平阳兄弟俩均为贫困残疾人,在双红笋厂务工20多天,每人收入3000多元。钟国奕说:“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对我们残疾人来说真的很好。”

双红竹笋品质好,口感好,销路好。饶华平介绍,双红笋加工产业的前端、后端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把中端做好,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双红笋厂一期项目只做鲜笋初加工,车间工人只有两个月的务工期。如何促进鲜笋深加工,延长车间生产期,促进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调研后,他们决定继续推动双红笋厂往深加工方向发展,把榨好的鲜笋切成笋丝,加工成包装笋,让双红竹笋更好地走向市场,产生更多效益。

江铜集团追加投资347万元援建双红笋厂二期项目,主要加工笋丝,做成包装笋。目前,双红笋厂二期项目已做可行性研究,完成了整地,正倒排工期,投产后可新增30个就业岗位,实现常年用工,常年生产,预计利润120万元。

双红村采取“合作社+笋厂+农户”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鲜笋销售奖励、务工、分红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笋加工产业还大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增强了对贫困户兜底保障能力,也为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介绍,双红笋厂纳入大塅镇国有资产管理,由镇政府安排专人进行资产经营、财务管理,可保障笋厂生产设备维修的资金来源,确保笋厂生产经营长期稳定,增强双红村稳定脱贫能力。

“这个产业扶贫项目选得准、选得好,就像是给双红村留下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我们有信心改变贫困状况,建设一个幸福富裕的双红村。”双红村党支部书记廖庆仁说。(记者 邹海斌)

记者手记

扶贫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润、有效益是关键。双红笋厂就像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为双红村带来可观的收益,还让当地劳动力从传统的笋加工模式中摆脱出来,促进就业和增收。脱贫攻坚后续帮扶,不能单靠政策,要注重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培育有效益的扶贫项目和有根产业,推动贫困村高质量脱贫、贫困户稳定脱贫。

(责编:帅筠、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