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的守候

张天清 郑 颖

2020年07月31日07:09  来源:江西日报
 

  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的凌端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当地的“名人”。他的出名不仅因为一家三代为烈士义务守墓,还在于他令人振奋的脱贫经历。

  1933年4月,湘鄂赣省委驻地遭敌人围攻,很多战士受伤。当时,凌端清的父亲凌高寿年仅7岁,在救治伤病员的红军第三医院,亲眼目睹伤病员缺医少药,他帮医护人员洗草药、递纱布,给伤员端茶送水。很多战士由于伤口感染不幸牺牲,凌高寿跟随乡亲们,将烈士们掩埋安葬在山脊上。

  1950年,凌高寿在给亲人扫墓时,经过那一座座烈士墓,当年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于是,他作了个决定,每年都要来这里清除杂草,看管、祭扫烈士墓地,陪烈士们说说话。6年前,年过九旬的凌高寿身体大不如前,守护烈士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凌端清手里。今年61岁的凌端清,从15岁起便跟着父亲到烈士墓祭扫,他也像父亲当年一样,每到清明节就叫上儿子凌庄云、凌庄坤,先给烈士扫墓,再祭扫自己的祖先。

  这一守,便是 70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凌端清一家的默默付出,感动了村里的其他人,村民们纷纷加入义务守护烈士墓的行列中来。诚然,凌端清一家从精神上说是富有的,他们不仅从烈士身上获得了精神的洗礼,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然而,现实生活却很清贫。他家原来孤零零地住在槽上村小组最高的山坡上,2014年,因为缺技术、交通条件落后等原因,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说实话,当时觉得挺丢人的,戴着一顶贫困帽,不好意思啊。”凌端清回忆说。也是从那时起,他心里暗下决心,要尽早甩掉这顶贫困帽。

  在村里的帮助下,他把自家的22亩荒山改造出来,种起了茶叶。天刚蒙蒙亮,他就带着儿子凌庄云一起上山,天气好就到离家远的地方种,阴雨天就在屋后的山林种。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口自带的干粮,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手上磨出了几道深深的血印子。儿子担心他年龄大,吃不消,让他休息休息,他说:“再累再苦,有烈士们当年打仗苦?这次脱贫,我可不能拖后腿。”

  山上的茶树一天一天长大,凌端清一家人的希望也在慢慢升腾。闲不住的凌端清,又带着儿子养了20多头羊、30多只鸡、2头牛,还种了3亩多水稻、1亩多油菜。儿子受父亲影响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在城里电子厂找了一份工作。

  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凌端清一家从高高的山脊上搬到平坦的村部,从破旧的土房子搬进了125平方米的一层新房。也正是在这一年年底,凌端清一家脱贫了。凌端清告诉我们,脱贫那天,他特意买了瓶白酒,去烈士墓转了转,他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烈士们,他们为之奋斗牺牲的、凌端清一家世代守候的幸福生活,终于实现了。

  2018年底,烈士们战斗过的上峰村整村脱贫了,贫困发生率从16.29%降到了0.21%。村党支部书记蓝平红说:“脱贫攻坚以来,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这一次,我们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了。”

  现在,凌端清每天按部就班地劳动着,还时常去烈士墓捡拾捡拾,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他指着墙上贴着的因为守墓而获得的“中国好人”奖状和脱贫光荣奖状,自豪地说:“这两张奖状,是我凌家的骄傲!”

  记者手记

  我们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让凌端清一家三代,长达70年义务为烈士扫墓?言谈中,我们发现是烈士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我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这一家人,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凌端清一家世代守候的希望,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脱贫攻坚这场火热的战斗中,作为贫困户的凌端清以烈士为镜,传承红色基因,不等不靠,实现了如期脱贫,再一次给人们树立了榜样。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