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赣州8月13日电(时雨)1990年7月23日,赣州经开区正式成立;2010年,赣州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30年来,我们奋力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完成从一个小村庄到新都市的巨变;30年来,我们始终聚焦主业、主攻工业,完成从产业洼地到工业高地的质变……”面对30年来的巨变,赣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宋鹏很是感慨。
全省开发区考评 赣州经开区位居前列
赣州经开区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代管6个乡(镇、街道、管理处)和赣州综保区、高铁新区,总面积228平方公里。“30年来,血液里流淌红色基因的38万经开区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弘扬苏区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开拓,打好六大攻坚战,突出主攻工业,建设‘一区三基地’,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宋鹏说,赣州经开区在2019年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位居第51位,在江西全省开发区2019年度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位居第3位。
30年时间 一个小村庄蜕变成新都市
宋鹏说,赣州经开区以“一城两园两区”片区模式推进开发建设,近10年完成征迁土地10.6万亩,新修建道路160公里,建成区面积49.36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四分之一;交通路网从仅有迎宾大道一条大动脉到主干道、快速路纵横交错;黄金机场直通北上广深等20多个主要城市,并开通国际航线;高铁也已通车,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机场、高铁站、高速路、快速路和公路港等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国家级经开区,一座大城正在崛起。
聚焦主业、主攻工业 从产业洼地到工业高地
“作为国家级经开区,我们始终牢记工业发展使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几千万元到现在的近千亿级,激增2000多倍,占全市的1/5;从十几家小作坊到现在的工业企业1000多家,市场主体3万余户。”宋鹏介绍,赣州经开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双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园、综保区三大工业承载平台功能日臻完善;国机智骏、凯马汽车同时实现整车下线并量产销售,同兴达产值超60亿元,全市首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名冠微电子项目填补了全省8英寸半导体晶圆生产线空白,趣店集团、金力永磁、品钛集团、孚能科技先后成为“映山红行动”上市企业,上市挂牌企业达11家。
此外,赣州经开区规上企业总数21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3家,占全市近1/3。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11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全市第一,工业龙头高高昂起。
敢为人先、敢闯敢试 从传统保守到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完成从传统保守到改革开放的革变。”宋鹏说,特别是10年来,赣州经开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一大批改革事项,引进中车产业园功率芯片、日本京瓷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央企、龙头企业,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改革高地、开放窗口效应不断凸显。
产城融合、汇聚人气 从农业小镇到魅力之都
30年前,赣州经开区还是乡村、郊区,难以聚集人气、商气。经过辛勤奋斗、艰苦创业,辖区面积从0.5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28平方公里。
宋鹏说,特别是10年来,赣州经开区主动融入五区一体化,万达广场、汉字文化主题园、皮皮鲁主题乐园等项目相继落户,全国首个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入驻区块链、金融科技类企业70余家,恒科产业园等五大创新创业集聚区落户各类企业700余家,中海、恒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抢滩登陆,城市人口增至近40万,城镇化率提升至68%,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涌入,已蝶变成魅力之都。
聚焦群众关切 从单一功能区到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
宋鹏介绍,赣州经开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优先发展民生,建成学校120所、医院13所、农贸市场13个,污水处理厂等生态环保设施逐步完善,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时的10.98%降低至0.13%,53.7平方公里的北部农旅产业园内五彩花博园、台湾部落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初具雏形,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逐步成为中心城区的“后花园”。
“置身新起点,而立之年的赣州经开区充满活力、更富激情!”宋鹏说,赣州经开区将向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级经开区加速迈进,奋力在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当先锋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