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彭泽县棉船镇上4000多名离岛避险安置群众重返家园,他们在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的同时,一方面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借助各种力量进行新家园的规划建设——

长江孤岛育新机

2020年09月09日06:58  来源:江西日报
 

彭泽县棉船镇,因悠久的棉花种植历史和冲积洲的地形地貌而得名。从空中鸟瞰,被31.6公里长江大堤保护的棉船岛呈扇形,横卧在长江中心,轮渡是连接外界的起点。一旦有汛情和洪水,棉船镇便是彭泽乃至全省防汛重点之一。

今年夏季,棉船镇经历了一场直逼1998年最高水位的大洪水,4000多名群众离岛避险安置。洪水泛滥,带来了损失和伤痛,当洪水退去,记者看到一个又一个温暖的画面。这些生动而感人的画面足以激发灾区群众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鼓励灾区群众一往无前,踏上建设美好家园圆梦小康生活的新征程。

吃住不愁,700多名劳动力返家即就业

9月6日,棉船镇日新村,82岁的老人丰贵正早早起床,在堤坝上迎着凉爽的江风散步。日新村是棉船岛上的美丽乡村,也是丰贵正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因为汛期高水位,丰贵正按照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被转移出去避险,住到长江对岸的马当镇中心完小临时安置点,8月6日才返回家里。“虽然在外生活得不错,但更喜欢住在自己家里。”丰贵正对记者说,自己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7月13日至14日,长江水位一度超警戒水位3米,防汛形势严峻,彭泽县组织棉船镇4000多群众紧急离岛避险转移,除部分群众选择投亲靠友外,其余群众被送往几所学校临时安置。安置群众在安置点平安度过25天,其间吃、住、医疗、安全、教育、娱乐等生活都得到妥善安置。

随着长江水位回落,从8月6日开始,彭泽县启动转移安置群众返乡方案。当地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提前赶赴渡口,为返乡群众开辟回家“绿色通道”,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帮忙收拾搬运行李,核查人数,一个不少送上车,并与海事、水上公安等部门无缝对接,安排专用艇护航。同时开动两艘客船,通过车船联运方式将所有转移群众送回村里。

中午12时,是升洲村村民何志祥一家4口的午饭时间。记者看到桌上摆了三菜一汤:芋头烧肉、小炒鱼、炒青菜、丝瓜蛋汤。老何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神情惬意。今年73岁的何志祥身体硬朗,从安置点返家后,义务参加村里的环境整治。现在,他正铆足劲要把田里的损失补回来。

“5亩水稻绝收,好在政府及时发放了芝麻、玉米等种子,在镇农技员的指导下已补种下去。下一步就是好好侍弄庄稼,争取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回。”何志祥告诉记者,对于灾后的生活,他充满了信心。

防汛结束后,棉船镇不少青壮年选择留在家乡,彭泽县因势利导,对希望在当地就业的劳动力,引导他们到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就近就业,目前已解决700多人就业。

前不久,彭泽县就业局举办了一场名为“灾后自救 暖心送岗 绽放青春”的直播招聘会,以直播为载体,帮助因受洪灾影响的劳动者、高校毕业生、退捕渔民、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招聘会上有10多家当地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升洲村村民何磊夫妇是此次直播招聘会的受益者,他们都在家对岸的矶山工业园顺利找到了工作。夫妇俩原本在江苏无锡一家企业务工,今年汛期专程返乡抗洪。现在,何磊夫妇有了稳定的收入,工作之余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对于这样的安排,他们感到非常满意。

日落前,何磊夫妇乘坐当天最后一班客船回到棉船。一到家,妻子就从冰箱拿出肉、鱼、蛋,她要给老人和小孩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太阳金色的余晖洒在农家小院里,家家户户传出的炒菜声,屋内飘出的饭菜香,让这个曾经历经洪水肆虐的长江岛村变得生机勃勃,烟火气十足。而打闹玩耍的孩子们,则给村里带来无限活力。

抢种补种,7000多亩秋冬作物有保障

“今年全镇受灾的水稻面积达1.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万亩。我们与时间赛跑,强化农资和技术保障,因地因灾开展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农业受灾损失。”棉船镇党委书记邢祺武用沙哑的声音对记者说,连续的奋战,让他看上去有些疲劳。邢祺武解释,他们主要抓好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帮扶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干部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清淤、复耕工作,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广大受灾群众、工商个体户不等不靠,努力恢复生产生活。

群众返回家园后,看到被洪水冲刷的庄稼七倒八歪,田间道路上的淤泥深深浅浅,被洪水侵蚀的民房内有水腥味……眼前的景象虽然有些狼藉,但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使这片受伤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政府是百姓最大的“靠山”,党员干部就是百姓最贴心的人。无论何时,只要有他们在,百姓就不怕。

像抗击大洪水时一样,在重建家园工作中,棉船镇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400多名党员佩戴党徽,组成“机关党员+镇村干部+当地群众”的环境整治、抢收抢种队伍,发挥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关键作用,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几个村,随处可见党员带领群众忙碌的身影,清理淤泥,整理受灾农田,清理通村道路,灾后消毒,修复水毁工程……

杨国财是忙碌村民中的一个缩影。由于他所居住的房屋位于堤坝外,地势较低,此次洪峰过境,他家的房屋几乎全部被水淹没。他原本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洪水突袭后更是雪上加霜。但面对困境,杨国财没有一蹶不振,洪水刚退,他就积极开展自救工作。“镇上村上安排我们住,吃的喝的,都准备得很齐全。”说起党委政府的关怀,杨国财很是感激。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能恢复正常,并且会越过越好。

种植大户吴界文今年承包了1200亩农田种水稻,被淹了800亩。“镇里无偿提供1700公斤稻种,帮助我及时在洪水退出的耕地上补种晚稻。目前稻谷长势良好,秋收一定有好收成。”

“我们作为基层干部,为群众尽心尽力,再苦再难也是应该的。”邢祺武说,水退到哪里,农作物就补种到哪里,水稻补种不了,就改种旱作物,力争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据介绍,从7月27日起,该镇两个排涝站先后启动,昼夜不停地开足马力排涝,直到8月7日才停机。为做好补种抢种工作,镇里专门制订应急技术方案和灾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邀请农业专家加强技术指导,根据受淹程度和退水时间不同,让农民选择种植秋玉米、秋大豆、荞麦或秋马铃薯、油菜、小麦等秋冬季作物。

棉船镇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灾后全镇补种水稻2100亩、芝麻3500亩、玉米1500亩,所有种子由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无偿提供。

目前,该镇已抢通了因灾中断的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保证了返乡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行走在田间,秋风吹过,一阵阵稻香飘来,提醒我们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灾后重建,多个工程项目落地施工

洪灾面前,一己之力显得渺小,万众一心能量无限。

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国网彭泽县供电公司棉船供电所职工,连续顶着高温酷暑,对棉船镇前期受损的电网进行紧急抢修,并将新红村和光明村部分村民用电转移至临近配电线路供电,保障了全部返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浓浓爱心不断汇聚到棉船。

洪水消退后,棉船镇立即开展灾后生产自救,但由于当地堤坝部分道路狭窄,大型器械难以作业。为了尽快恢复群众的生产生活,斗山山猫机械(中国)有限公司调派5台小型挖掘机和滑移装载机,以及20名志愿者参与升洲村灾后重建工作,凭借小型机械对狭小施工环境的适应性和出色的性能,极大推进了灾后重建的速度。

江西申意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彭泽商会、司马战鹏等爱心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心系棉船,纷纷捐款捐物,积极投身防汛一线,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决心。

在棉船镇江心村退水区域,一台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伴随着阵阵嗡鸣声,无人机的喷头不间断喷洒出消毒药水。技术顾问李远说,棉船的洪水逐渐消退,如果没有及时消杀,会引起疫情或者是病毒传染。此次消杀行动,他们共出动无人机3台。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作业,无人机消杀可有效避免交叉传染风险,而且消杀喷洒覆盖面广,效率更高。

记者注意到,在灾后重建中,棉船镇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美丽乡村。灾后的棉船乡村不仅道路修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水利设施重建和提升也有新的突破。

“面对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这场大考,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努力交出一份精彩答卷。”在邢祺武的办公室里,一张镇区地图非常醒目,上面用水笔标注着各种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洪水退后,这个镇的重建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每天除了到各村督促工作,邢祺武吃住都在办公室。他介绍,按照补齐短板、综合治理、巩固提升的要求,全镇多个重建项目迅速落地,恢复重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今年有336栋房屋浸泡在水中,直到8月22日洪水才全部退出。”邢祺武告诉记者,为消除棉船环岛长江大堤长期高水位浸泡带来的安全隐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省市县水利专家组紧急会商研究,决定对上游金星村九组至下游渡口办公室堤段区域内,共69栋影响堤防安全的建筑物进行拆除。

“事实上,拆危房就是为了更好地重建新家园。被拆除的房屋宅基地平整后,我们将打造沿江1000米长的湿地公园。这样一方面能改善渡口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障大堤的安全。”邢祺武说,被拆迁户可选择获得货币补偿,或者在县城安置小区居住。

长江大堤江心村段,迎水面的坝面正在火热施工,何宗辉等10多名当地村民在给防渗墙浇筑混凝土做准备,汗水已经湿透他们的衣服。“尽快建好防洪工程,为保护家园加上一道‘安全锁’,流再多的汗水也值。”何宗辉说。

邢祺武介绍,棉船堤防提升工程将投入1.6亿元,包括建设25公里长防渗墙,完成大堤迎水面混凝土护坡8253米,填塘压浸工程30395米。整个工程计划今年12月完工,届时防洪能力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洪水冲不灭对美好生活而燃起的希望,痛苦压不弯为小康梦想而挺立的脊梁。在村里穿行,记者发现那些被洪水浸泡的房屋已经告别了一片狼藉的窘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优美、舒适、整洁的新农村。

新家园,新景观,新发展。棉船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重建家园,他们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感恩之心、坚强之力,向着小康生活奋力迈进。(记者 徐黎明)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