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江西要闻

问“道”龙虎山

——探寻如何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

2021年07月28日07:11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游客在龙虎山“花语世界”郁金香花海打卡。

  龙虎山风光

  图1:龙虎山象鼻山。

  图2:寻梦龙虎山实景演出。

  图3:龙虎山“七彩村”。

  本报记者 刘 斐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文化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建设旅游强省的冲刺关键期,在江西旅游新蓝图中,雄奇而秀丽的山地风光为江西旅游品牌的打造带来了无限可能,而素有“中华道都、道教祖庭”美誉的龙虎山便是这新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大有可为之地。

  近年来,以项目促进旅游品牌建设,以智慧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以营销做旺旅游人气,龙虎山旅游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道文化挖掘不足、品牌营销不够精准、协同发展合力不足等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提升“龙虎天下绝”品牌的成色和美誉度,是摆在龙虎山乃至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寻“道”、悟“道”进而知龙虎山发展之“道”。

  引子

  道文化与丹山碧水天然融合,构筑了龙虎山独特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赞誉“龙虎天下绝”。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积极推进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建设。

  为提升龙虎山品牌影响力,省政协将“践行‘两山’理论,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纳入2021年度省政协协商工作计划,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课题。为做好专题议政准备工作,省政协课题调研组先后奔赴鹰潭市、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茅山、崂山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采取上门走访、以普通游客身份体验等方式,运用一对一访谈、网络调研、小分队调研等形式,与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旅游业内人士一起“围读”龙虎山,最大限度掌握一手资料,努力把脉络摸清、摸细,共同理清思路、把好关口,撰写整理书面材料33篇近10万字。

  历时数月,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后,调研组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报告。报告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思考;着眼于龙虎山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三问三如何”,指出龙虎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为龙虎山文旅产业如何拓展、品牌如何升值建言献策。

  7月28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南昌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对“践行‘两山’理论,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进行专题协商,委员们紧扣主题畅所欲言,为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提出真知灼见。

  寻“道”

  ——山水是载体,道文化才是灵魂

  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华道都、道教祖庭”……无论是旅游还是文化层面,作为江西群山翘楚之一,龙虎山荣誉集身。

  从1984年6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成立,龙虎山的大开发发轫此时。

  有诗云:丹山碧水龙虎跃,云海毓秀千古峰。峰峦叠翠如泼墨,万般婀娜牵魂魄。龙虎山美,在山,在水,在丹山碧水的和谐结合。进入景区,奇山怪石,群峰如簇、争辉竞秀,构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沿着栈道行走,便可尽览龙虎山丹霞石景的神奇,神猴迎宾、蜡烛峰、雄狮回首、大刀切峰等丹霞山峰,让人浮想联翩;泸溪河将龙虎山一众山脉彼此连接,沿河乘筏一路前行,不久就到了令人惊叹的古崖墓群。

  2021年4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上,包括龙虎山管委会、龙虎山旅游集团在内的鹰潭市多部门主要负责人汇聚一堂,聚焦如何树立文化自信,提升龙虎山道文化氛围,大家一致认为,山水是载体,文化才是灵魂。在龙虎山,精髓在于独特的道文化资源。

  我省道教历史深远,五大著名道派有两派肇基于江西。尤其是龙虎山,更是传承道教文化主脉,成为道教的文化符号、精神标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上清宫遗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虎山天师道斋醮科仪、张天师传说,在许多人看来,都是可以再挖掘和再利用的道文化资源。

  “一山藏四境,一道传千年。”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更加璀璨夺目。

  说起鹰潭,不得不说龙虎山,而说到龙虎山,则不得不说“道”。今年鹰潭市委提出“智铜道合”发展定位目标,“道”,就是打造“中华道都”。调研组认为,“智铜道合”的发展定位抓住了城市特质,彰显了产业特色,既是调研方向,又是调研重点。因此,围绕如何把龙虎山的独特道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旅资产,做好道文化与山水资源的整合文章,以文旅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做好城乡融合文章,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调研组将着力点放在探索助力“智铜道合”,打造“多彩”龙虎山的方式方法上。

  悟“道”

  ——龙虎山踏步前进的困扰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清冽的泸溪河。面对旅游业百舸争流,慢进亦退的现实,如果我们再到龙虎山走一程山岭,再蹚一段水路,也许会发出不同的咏叹。

  2020年,龙虎山景区迎难而上,成为全省首个恢复开放的5A级旅游景区。2021年春节假期,龙虎山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达7万人次。即便如此,包括旅游管理者、从业者在内,当地人对龙虎山的现状颇为忧虑:景区仍停留在开推介会、宣传优惠旅行套餐之类的活动,虽然搭建了线上平台,但利用效率低,内容形式老套,没有创新,跟时代脱节。过往的辉煌似乎成为一种羁绊。

  到底是什么掣肘了龙虎山前进的脚步?经过详细调研和缜密思考,调研组尝试从道文化建设、品牌营销、城乡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产品、旅游服务品质、体制机制等6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一探究竟。

  首要问题是“道文化挖掘不足”。2017年,鹰潭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华道都”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被普遍评价为“刚性不强,后期落实不到位”,也侧面反映出龙虎山道文化传承发展和道都建设之乏力,难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梳理龙虎山道文化研究后,调研组发现,龙虎山道教影响力日渐式微,道教人才特别是对道文化深入研究的高才大德少,龙虎山道文化研究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

  除了高铁至景区直达车未开通、景区秩序有待提升、体验感不佳外,不少游客反映:“龙虎山包括周边集镇无法体现作为‘中华道都、道教祖庭”的感觉,不到龙虎山不知‘道’,到了龙虎山还是不知‘道’”,这句话多少折射出了龙虎山旅游发展当下的无奈。

  鹰潭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曾广亮说,茅山已经恢复授箓数年,阁皂山也于今年拿到了授箓资格,龙虎山“三山授箓”中曾经独占的授箓资格现已不再。虽然龙虎山享有“道教祖庭”美名,但拥有的道教标志性文物少、等级低,至今未建成道文化博物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当山,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保存各类文物6599件,彰显着厚重的历史及道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

  游客来到龙虎山,明显会感觉到龙虎山景点存在各自为战现象,花语世界、华泉小村、圣井山等花了大力气的民营项目甚至未纳入景区推介;仙人城与主景区之间,对外宣传都是主景区,给游客造成误解,从而影响整体品牌形象。

  同质化竞争多合作少,未能形成鹰潭市域旅游景区联合联动局面,游客“快进快出、走马观花”留不下记忆等,都印证着调研组提出龙虎山亟待解决“全域旅游、城乡融合发展不足,‘领头羊’带动作用不强”的难题。

  孤芳自赏非出路,龙虎山还需努力。

  知“道”

  ——做实唱响“龙虎天下绝”品牌

  “做实唱响”,重在做策论文章,重在为龙虎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政协智慧,结合龙虎山的独特优势献绝招。

  从重点痛点入手,调研组给出了对策建议:挖掘和丰富道文化内涵、打造“道色”“多彩”龙虎山、推进龙虎山景区社区(镇、村)融合发展等,希望为龙虎山发展拨云见日。

  湖北武当山加强道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建设了武当山博物馆以及现代化管理的文物数据库;西安市举办道教文化艺术周,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高才大德畅玄论道……基于众多学鉴案例所得的经验,结合龙虎山实际,调研组建议,进一步研究好、解读好、阐释好道文化,梳理历史谱系,精心打造以道文化寻根溯源、考察研学、体验修行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客源高度共享,通过资源整合,改变我省道教名山、洞天福地之间相互隔绝的“碎片化”状态,增强龙虎山“道教祖庭”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整体提升江西在道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打造中国道文化“江西板块”。

  与此同时,加强道教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培养旗帜性代表人物、道教高才大德,继续办好龙虎山道教学院,整体提升道教教职人员文化水平和道学修养。

  4月3日,历经了3个多月升级改造的“行进式”多媒体山水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第七季,在龙虎山景区复演。演出契合本地历史民俗风情富有浓厚文化意蕴,做到了景观与文化有机融合,这与调研组讲好龙虎山道文化历史故事,打造传奇龙虎山的建议如出一辙。调研组认为,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道文化打造成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增强道文化与游客的关联性,增加游客道文化体验,让游客感受道文化魅力。

  景区本身也是一种平台资源,有助于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产品集中展示、体验、销售。调研组建议,互动是手段,共赢是目的。着力建设龙虎山道都产品展示馆,汇聚“智铜道合”产品,集中进行宣传展销,拓宽鹰潭特色产业产品销售渠道,提升道都产品的知名度,实现最大限度化的线下推介、推广,多渠道促进鹰潭特色产业产品的产销对接。

  借助青岛崂山经验,调研组看到了龙虎山以鹰潭全域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城乡共进,率先推进龙虎山景区社区(镇、村)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调研组建议,引导景区内村民在家门口优先就业,创造条件让村民入股景区,成为景区的股东,共同为景区的发展出智、出力。优化调整现有利益分配机制,推进景区与社区的深度融合,率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龙虎山样板。

  道可道,非常道。期待龙虎山明天会更好。(文/记者刘 斐  图/记者 杨继红)

  【专家观点】

  提升景区硬软件水平

  南昌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傅克平

  打好天师府、张天师这两张特色牌,深入挖掘道文化内涵;注重“造节造势”,做好可行性研判,丰富节庆文化娱乐项目,创建、打造品牌景观作为龙头,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提升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与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相对应的景区硬件、软件水平,把龙虎山打造成有看头、有玩头、有买头、有吃头、有住头、有说头、有学头、有想头、有回味的特色景区。

  【景区声音】

  着力做足“绝”字文章

  龙虎山作为道教名山,正在进行改革,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做成内循环典范。在改革发展中龙虎山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坚持党政领导,做实科学管理举措,精准营销品牌策略这三步起了大作用。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文旅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做足龙虎山“绝”字文章。一是文化传承工程,集合顶级人才,在学术研究、整理和传承上占领前沿阵地;二是文旅融合工程,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利于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文化走出去工程,通过各种活动载体等扩大宣传,从而让文化走出去。

  【他山之石】

  深入挖掘合理开发道文化资源

  面对景区普遍存在的疑难杂症,茅山独有一招。延续魏晋风格,宣扬“崇道尚德·与世偕行”精神,道文化资源不断得到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对新发现200余处抗战遗存和遗址进行景观改造,将静态历史转化为生动体验。此外,茅山加快传统文化和生态景观板块横向扩展,中医药、耕读、智慧、温泉四大养生板块纵向拓展,传承“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道家名号,呈现出“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旅游发展态势。

(责编:罗娜、邱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