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废弃资源 发展循环农业
新余市渝水区水稻秸秆能成“金”
深秋时节,秋风吹过田野,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散着稻谷清香。在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东洛村,村里种粮大户符小毛正在收割晚稻,一台水稻收割和秸秆打捆一体机在稻田里大显身手。随着机器开动,一排排低茬收割的水稻被“吃”了进去,稻粒留在了储仓里,秸秆被打好捆“吐”出来,整个过程高效快捷。
“我今年种了100余亩水稻,以前收完水稻后,秸秆或被烧掉,或堆在田里沤肥。到种植下一季水稻,用旋耕机整田时,偶尔会有没有腐烂的秸秆转到机器里,容易损坏机器,耽误农时。”符小毛告诉记者,“现在秸秆变废为宝了,有专业公司、养殖企业、食用菌生产企业上门来收,一亩地还补贴24元,省心又赚钱。”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罗坊镇的德隆农业合作社,只见厂房内的秸秆堆积如山,粉碎机正将一捆捆秸秆“吃”进去,很快就“嚼”成粉末状。负责人贺平介绍,合作社提供专业化的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厂房及设备均有政策补贴,省了不少成本。目前,合作社到南安、姚圩等周边乡镇收购秸秆,每年处理秸秆1万吨、农田面积约2.5万亩。收购的秸秆用途很广,可加工成有机肥,也可用作矿山复绿,产生不错的收益。
渝水区是2019年全省首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区),该区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多元利用、农用优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培育、引进了一批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形成了多条水稻秸秆综合利用路径,即以秸秆为原料,实现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等规模化利用。目前,全区建设了标准化秸秆仓储中心9处、秸秆临时仓储点2个,完善了秸秆收储运体系机制,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既节能环保,又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在位于南安乡的新余蘑坊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廖金牯告诉记者,公司种植的有机双孢菇全部销往香港,今年总产量预计2200吨,公司生物基料发酵场消耗的水稻秸秆达1.6万吨。“双孢菇的生物基料主要由水稻秸秆、动物粪便、豆粕发酵而成,对水稻秸秆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公司也在收购秸秆自行生产基料,利用双孢菇废料,再制成有机肥销售给周边农户,发展循环农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渝水区秸秆收储运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链得到有效畅通。(邹宇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