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强县作示范 绿色崛起勇争先
武宁奋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这是一块沸腾的热土,这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仲冬的武宁,从县城到农村,从企业到田间,从机关到社区,无论是项目建设一线、还是企业生产车间,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股不甘落后、奋起赶超的豪情与干劲。抓项目、促生产、搞建设、谋发展、惠民生的热潮滚滚而来,一个个工业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致富产业开花结果,一个个民生工程交付使用,无不展现着这块朝气蓬勃的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生态强县作示范,绿色崛起勇争先。武宁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了“聚焦‘绿色产业集聚区、开明开放创新区、生态文明典范区、城乡融合标杆区、幸福生活样板区、县域治理实践区’‘六大定位’,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四个创建’,奋力谱写山水武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41万武宁儿女正用实际行动向着这个目标阔步前行。
培育沃土
营商环境优起来
“没想到现在办理贷款这么快,不到一个星期,钱到就位了,而且所有的手续都是园区工作人员帮我们办好的。”江西聚鸿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洪文高兴地说。
江西聚鸿化工有限公司因扩大业务、增加产能,今年新成立子公司,创业阶段需要建厂房、引进设备等,资金缺口比较大。武宁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干部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后,主动联系银行,帮企业通过“财园信贷通”申请到了500万元的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这是武宁县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武宁县健全完善部门与企业结对帮扶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为使企业投资环境更优化,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内的195家企业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安排一名领导和一名干部进行点对点服务。今年,该县深入开展“入企连心,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编发了《武宁县惠企政策服务指南》,围绕解决困难、促进发展、安全环保、环境提升等4个方面开展连心服务,挂点干部每月走访企业2次以上,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该县在继续稳固县内各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开展业务的同时,积极响应上级政策,按照《武宁县“财园信贷通”工业园区企业融资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召开两次以上银企对接座谈会,65家企业参加,面对面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同时,该县深化“宁静生产日”“局长走流程”等机制,探索县直单位重点中层岗位轮岗交流做法,破解“部门本位”“股长文化”“小鬼难缠”现象;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推进乡(镇、街道)赋权改革,重构办事流程、业务流程、服务流程,推动更多事项“一窗”受理、“一链”办理,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创建“武宁办事不求人”政务服务品牌;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以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立木取信的实际行动,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11月1日,在省政府召开的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武宁县营商环境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七名。
昂起龙头
绿色产业强起来
有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自然就能引来凤凰栖。今年8至11月,武宁县引进项目25个,资金总额达84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个。
该县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赶超倍增行动要求,聚焦实体经济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筑推动武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打造“生态产业看武宁”名片。
构建特色生态工业体系。该县大力发展“1+3+2”六大生态工业,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绿色光电产业。策应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布局,持续做精做强LED照明细分领域,积极向产业链高端拓展,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化绿色光电产业示范基地。大健康产业。建成以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药膳食品、特色中医理疗等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矿业循环产业。重点引进智能拆解、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培育壮大矿业循环产业链;推动大湖塘钨矿开发,打造行业领先、安全环保的新型绿色矿山经济体。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支持锂电子新能源企业增量扩产,向氢能、新型天然生物材料等领域加快突破,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向集聚发展。智能家居产业。放大“中国艺术装饰之乡”品牌效应,围绕高端智能家居、高端轻纺,构建智能化、品牌化、定制化的高端家居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建设智能工位、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灯饰城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
保护环境
生态城乡美起来
晨曦微露,家住武宁县碧海龙湾的市民吴金霞经常约上好友到湖滨路跑步。虽是仲冬时节,湖滨路绿草如茵,鲜花怒放,彩色塑胶跑道蜿蜒曲折,清澈的湖水氤氲着蒙蒙的雾气。“在这样美丽的环境里跑步,让我神清气爽,感觉脚步都轻松了许多。”吴金霞说。
武宁县以“人在画中的城市”理念,打造令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最美小城。该县在城市建设中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舍得“留白”,避免重复和不合时宜的开发,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落实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要求,坚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个优先”,加快补齐功能短板,推动城市更新。围绕广场、公园、环湖景观链等重要节点,增加城市绿量、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品位。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完善“路长制”“楼长制”,深入开展划行规市、市容市貌、垃圾分类等专项整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身边好人评选、文明创建等活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涵养城市文明气质。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积极培育壮大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业态,做活“夜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城市经济,做大城市“流量”,做旺城市人气。
虽是冬季,该县罗坪镇长水村,层林尽染,溪水流淌,屋舍俨然,好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家园美了,生态好了,不仅自己住得舒心,还可以在家接待游客了!”村民卢咸荣乐呵呵地说。今年1至10月,他家的红豆饭庄最少盈利10万元,过上了好日子。
该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升生态环境的“含绿量”。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自然修复,持续推进最美修河岸线、最美西海岸线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绿色经济的“含金量”。该县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引进适合生态环境容量的产业项目,加快构建由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有机组成的绿色经济体系,探索更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武宁路径。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抓好“生态产品储蓄银行”推广和开展GEP核算等省级试点工作,将县域内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健全完善“生态产品储蓄银行”与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聚焦民生
幸福武宁实起来
入冬后,武宁县罗溪乡合源村村民叶平更加忙碌,他家的新房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明年春节就可以搬进新房过年了。叶平过去在南昌、九江等地打工,几个孩子都在外地成家立业,由于交通不便,老家的房子破旧不堪,他一直不想回家居住。去年底,该县投入2.7亿元,启动了省道218盘溪至罗溪二级公路的建设,为沿线的罗溪、石门楼两个乡镇的群众带来福音。叶平与家人商量,决定回老家建新房。“路修好了,我们出去就方便多了,农产品也好卖了。”叶平高兴地说。
该县拿出硬招实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看得见”的项目入手,办好民生实事。该县以我省交通强省建设为契机,对外打通“大动脉”,全力争取高铁线路途经武宁并设站;重点推进几条增强与外界通达性的高速、国省干道建设,全面提升武宁“南北畅达、东西贯通”的区域互联互通能力。对内畅通“微循环”,规划、建设、改造一批桥梁、县道、旅游公路、乡村道路等,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同时,该县适时启动城东滨湖生态新区综合开发,高定位、高标准打造功能完善、人水相亲的高品质新城;加快综合性文体场馆建设,支持国际网球中心建设和运营,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自来水三厂等民生项目,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安居、智慧交通等技术应用,提升智慧公共服务能力,让群众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王怡荣 余慧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