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人民日报看江西

代表之声

2022年06月02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围绕如何结合实际抓好意见贯彻落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谈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卢天锡:

  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是要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大乡村道路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运行机制。二是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医疗、教育资源向乡村输送,解决城乡资源不均衡问题。三是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张天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李杰云:

  合理定位县城主体功能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优化布局,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把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摆在首位,以服务老百姓为目的,合理定位县城主体功能,优化县城市政设施,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

  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开展县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举,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尊重规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多领域满足居民文化和生态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庞革平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熊晓冬:

  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我国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多样,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县城的农业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有序推动超载人口转移,保障县城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撑县域的生态产品供给。

  (本报记者 姜晓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徐淙祥: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产业是基础,要根据不同县城实际情况,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在粮食主产区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可以依托粮食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比如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等;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

  发挥外部优势,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县城应该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土地等优势,有选择地承接附近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尤其是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吸引外地人才,鼓励农民进城就业,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本报记者 徐 靖采访整理)

(责编:毛思远、邱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