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竞芬芳
——多地文明城市创建成效观察
记者近期在江苏、福建、江西、浙江、吉林、广东多地采访看到,文明城市创建正不断提升各地城市品质,一些地区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新容,改善了百姓生活。
人居环境更宜人
炎炎夏日,走进江苏省张家港经开区(杨舍镇)花园浜社区,街边的新市河小游园里绿树成荫。傍晚,人们在小游园的伞状凉亭下纳凉、活动,这样一个“口袋公园”让居民有了聚会休憩的地方。“从乱停乱占的空地变成社区的‘客厅’,这里现在好不热闹。”花园浜社区居民周振中说。
细数周边环境的变化,住在江西省萍乡市萍水河畔的居民李冬梅同样有发言权。“以前,河里到处漂着垃圾,河水又黑又臭。”2017年,萍乡市湘东区境内的萍水河段进行改造提升:文化会议中心、龙舟公园、滨河新区主干道、滨河东路等工程相继完成。如今傍晚时,李冬梅常和她的“老姐妹”们结伴沿着滨河路散步。“过去,我们很少来河边玩,现在这里风景美、环境好,来玩的人可多了。”李冬梅说。
今年4月起,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开展城中村违建整治,希望借此提升相关片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同安区祥和街道西湖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打消群众顾虑。社区下辖的3个自然村全部按时完成拆违整治工作,腾出宝贵空间,用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造福群众。酷暑下的西湖社区纳凉点逐渐多了起来,居民们也能享受到新环境的清凉、惬意。
公共服务更优质
炎热的夏季,每天早上五点半,嘉兴市“禾城驿·温暖嘉”大桥驿站就开始忙碌,专为环卫工人熬制绿豆汤。“每天能来这里歇歇脚、避避暑,也就不觉得累了。”常来这里的环卫工人陈根法说。
在浙江嘉兴,一个个“禾城驿”让人暖心。几年来,嘉兴全市在完成239座公共厕所改造的基础上,将其中的113座建成现代化的“驿站”:免费饮水、图书借阅、医疗急救、爱心义诊,让奔走忙碌的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一个个公共服务圈渐趋完善。在吉林省吉林市图书馆,新的智能化系统让借阅多本图书实现“一键操作”。近年来,吉林市依托市、区、县三级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讲堂、文化沙龙等活动,公共图书馆年访问人数已经突破80万人次,博物馆年参观量近120万人次。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一些地区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企。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全流程无纸化审批服务,实现了绝大多数场景下电子证照办事关联。深圳市民林女士在办理公租房轮候申请业务时,发现遗漏了孩子的出生证明。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林女士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上的“粤信签”授权直接获取相关电子证照,顺利办完申请业务。“如果回家拿,来回得两小时,还要跟公司请假,有这项服务真是太方便了。”林女士说。
百姓生活更多彩
农贸市场是一座城市里最有烟火气息和人情味的地方之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油瓶子”和“粮袋子”。在嘉兴市南湖区农翔路农贸市场内,每个摊位前都有一块小型显示屏,上面详细罗列着当天菜品的种类、价格等信息,顾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溯源二维码”,就能获取供货商、进货批次等信息。
市场每天都会对农副产品开展抽样快速检测,市民通过显示屏上的“食品抽检信息”板块就能知道快检结果。“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高了,市场对菜品把关,我们买得放心,吃得也更安心。”嘉兴市民王立英说。
事虽小,不为不成。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不能仅满足于重点区域的光鲜亮丽,还要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更加公平地惠及市民百姓。
“以前我都是骑摩托去外面游泳,来回至少要半天。现在到村里的泳池游泳,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夏日傍晚,萍乡市莲花县海潭村村民徐建寿每天都要带着孩子去村游泳池里游泳。
海潭村的游泳池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建成,有专门团队运营,救生圈、急救箱、更衣室、休息凳等一应俱全,还有教练和救生员在一旁指导和守护。为了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村里还联合学校对家长和孩子开展防溺水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各地文明城市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城市治理精度不断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吉林市2021年起陆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维护、交通秩序整治、不文明行为整治四大专项行动,当年3.4万余名机关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为群众办实事5.2万余件。“自然环境好了,交通秩序改善了,可以感受到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吉林市昌邑区莲花街道鑫基业社区居民叶伯华说。
(新华社杭州8月13日电 新华社记者唐弢、颜之宏、李晓玲、马晓成、杨绍功、赖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