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市:开放再出发 奋进新时代

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重点工程、一次次创新突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识记录下瑞昌的非凡十年。瑞昌寓意“祥瑞昌盛”,是华夏青铜之源、长江入赣门户、省市工业强县。
十年奋进结硕果,奋发有为开新局。瑞昌市在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前行,抓好改革、发展、稳定三件大事,以昂扬的姿态和喜人的成绩迈入全面小康。
黄金十年、幸福十年、辉煌十年的瑞昌开放再出发、奋进新时代。
瑞昌市2021年GDP突破300亿元大关,达308.5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是2012年的2.7倍;七次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四次荣获九江市县域经济现场推进活动第一名。瑞昌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位列100个县(市、区)第一,商事制度改革、土地集约利用双双获评国务院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
工业强市 工业经济实现大跃升
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去年12月29日,总投资20亿元的康佳KKTV智能制造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创造了“9个月崛起一座产业园”的奇迹,展现了“瑞昌速度”。今年10月13日,投资50亿元的江西理锋新材料项目签约落户瑞昌,再一次创造当天见面、当天签约的“瑞昌效率”。
走进瑞昌市华瑞缝纫线有限公司第四车间内,只见这里机器轰鸣,华瑞(中国)缝纫线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石磊说:“公司生产线内清梳联、并条、粗纱、细纱、自络、并线、倍捻等7道自动化工序同步上线运行,改人工操作为‘机器换人’的方式,实现60%的‘机器换人’,蹚出一条智能化设备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生产线预计年生产涤纶缝纫线增加8000吨、年营业收入1.8亿元,是全省纺织行业第一条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的纺纱生产线标杆企业。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同样通过“生产换线”“设备换芯”,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十年来,瑞昌市新引进一批“5020”项目,全面开启瑞昌市工业发展的“第三次创业”,着力构建“3+N”产业发展体系,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由288亿元增至722亿元,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中国建材集团、中国林业集团、康佳集团、飞利浦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瑞昌。积极抢抓我省打造万亿元级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战略机遇,瑞昌市大力发展以LED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出一条内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目前,瑞昌拥有上云企业196家、数字经济企业132家;建成200余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涵盖科技园、智造小镇、鑫丰配套产业园三个主要建设区域。瑞昌经开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成为九江首个迈入500亿元级的省级工业园区。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先手棋、关键招。瑞昌市秉承开放理念、铆足争先意识,扎实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三年行动,确保招商不断链、项目不断档、发展不停步,通过“屏对屏”洽谈,签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2022年,依托理文化工基础原材料,该市新引进天际锂电池产业园、理文锂电池新材料等“5020”项目,找准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黄金赛道。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引进云育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爱魅科技元宇宙数字项目。未来三年,瑞昌工业营业年收入可超1000亿元,税收过亿元企业达8至10家。
开放引领 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金秋的长江瑞昌段公用码头,江上巨轮穿梭,陆上集卡往来,一派繁忙,勾勒出一幅幅壮阔图景。瑞昌市公用码头所处位置江面宽阔,平均水深18.6米,前部平台有三座栈桥与主干道连接,是我省目前散货吞吐量最大的内陆码头,是瑞昌和周边地区散货出口的唯一码头。
瑞昌市始终坚持开放就是出路,在大开放、大提速中积蓄发展动能,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县(市、区),瑞昌港区货物吞吐量由1200万吨跃升至4800万吨,持续位居九江五大港区之首。
前不久,瑞昌经开区与武穴市“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跨江产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两地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在政策互鉴、产业互补、产业链共建、园区协作等方面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项目共建、产业共育、利益共享的可行路径,共同打造赣鄂跨江合作典范。推动“三省协同”“跨江合作”,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九江赢得更好位势的重大机遇。为此,瑞昌市加快推动瑞武高速公路建设,谋划推动瑞昌至武穴过江通道、瑞昌至九江高铁新区快速路建设,通用机场启动前期规划设计,交通条件“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四面逢源”;推进疏港铁路建设,打造以港口为核心、以公铁为纽带的无缝衔接“集、疏、运”物流体系,构建公、铁、水、空大物流枢纽港。
十年耕耘,融进了瑞昌日新月异的每个细微变化中,也融进了居民们的赞美与自豪里:“瑞昌交通越来越便利,城市越来越美了。”
改革攻坚 营商环境实现大突破
“放管服”改革成为省市典型,码头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省唯一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实现“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推出不动产登记业务“一链办理、集成服务”;开办企业压缩到1天,最快只需150分钟……这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成绩,见证了瑞昌市营商环境的“破茧蝶变”。
该市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市先后荣获全省“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县(市、区);2019、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两次位列100个县(市、区)第一。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今年5月9日,总投资28亿元的昕诺飞·凯耀照明产业园项目在该市智造小镇开工,建成投产后将研发生产飞利浦照明系列产品,力争202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
而晨丰科技项目则是瑞昌以链招商的代表。基于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优势和竞争优势,该市围绕LED产业链,招商引入浙江晨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20亿元,达产达标后,年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1.5亿元。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瑞昌,不仅是看中这片创业的热土,更是看中其优质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正是因为瑞昌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了真诚的服务和贴心的举措,我们才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这是笔者在采访中听到企业代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江西瑞康技术有限公司是康佳集团旗下子公司,瑞昌康佳KKTV智能制造项目由该公司投资打造。“之所以选择落户瑞昌,是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板块正从电子产品贸易向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转移,瑞昌的营商环境非常符合我们的需求。”该企业负责人柳伟说。
柳伟介绍,对他们公司来说,物流和存货周转是关键。瑞昌不仅在物流方面给予资金补助,还在用地、建厂、贷款、招工以及配套服务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厂房建得又快又好,从打地基到投产仅用了9个月,而且设计规划也十分科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致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近年来,该市相继推行“马上办”“一窗受理、一链办理”“‘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高效模拟审批”“网上中介服务超市”等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六化六办”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通“赣服通”县级分厅,持续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企业办事线上“一网通办”。
此外,该市建立企业“一对一”“一对多”常态化帮扶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后续配套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秉持“3+1”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全面推行“首违不罚”“免申即享”“企业安静日”等惠企措施,进一步擦亮了服务企业的金字招牌。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长的“沃土”。2022年1月至9月,瑞昌新登记市场主体47871户,同比增长210.09%,市场活力充分涌动。今年,该市已正式签约项目92个,签约资金573.02亿元,其中“100”项目1个、“50”项目3个、“20”项目6个,为发展赶超积蓄了强劲动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瑞昌市将锚定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创建目标,大力践行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更优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进 城乡面貌实现大提升
一座城市十年的变化,往往超出人们的记忆。“以前脏乱差,如今美如画。这些年小区变化太大了,看着开心,住着更舒心。”瑞昌老旧小区代表之一广场花园小区,经过绿化美化等改造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小区老住户黄治忠感叹不已。
十年来,瑞昌市坚持协同推进,城乡面貌实现大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1平方公里增至3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3.0%增至61.8%。该市建成南环路、北环路等环形通道,城市外环全面贯通,打通市府东路等“断头路”,形成“十纵七横”的城市交通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1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启动城隍庙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留住城市记忆;实施北环渠、赛湖渠等10余个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抢抓九江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契机,依托长江四大家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优势,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溢香农产品公司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乡一园”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瑞昌市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实现大升级
大江逶迤,芳草长堤。长江入赣第一站,便是瑞昌,境内拥有19.5公里长江岸线。走上梁公堤举目远眺,江水浩荡,江堤蜿蜒。水草、芦苇、绿树、江堤,四条层次分明的绿色保护带由江岸向陆地渐次展开。
号角嘹亮,乐章激扬。瑞昌市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森林覆盖率由60.9%提高至63.5%,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绿地率达41.3%,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高标准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19.5公里长江岸线成为最美风景线;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封山育林,瑞昌市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在省内首个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净矿出让经验做法获两任自然资源部部长肯定性批示并全国推广。
非凡十年,见证巨变。站在瑞昌市天嗣山公园上俯瞰,山脉绿意葱茏,满目苍翠尽收眼底。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洋鸡山金矿废弃的矿区。经过近几年综合治理,昔日荒芜废弃的矿山如今披上“绿衣”,游步道、运动场等一应俱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
十年来,瑞昌市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19个贫困村顺利摘帽,3164户9293人全部脱贫,连续五年荣获九江市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称号。
“我今年60岁了,平时就在村里做事,每月除有工资外,还有村里给脱贫户的‘分红’,加上土地租金和地力补贴,一年下来增收有两万多块钱。”瑞昌市范镇高泉村低保户温兴周说,现在生活变得有盼头了。
瑞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该市新建9所中小学校、29所公办幼儿园,新增778个养老床位、903个医疗床位、4.3万个停车车位;2022年3名学子考入北大,本科上线率达44.8%,其中录取“985”“211”学校282人;国家级改革试点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该市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居民小区基层治理改革,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全国信访“三无”县(市、区)、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
十年栉风沐雨,十载踔厉奋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瑞昌市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十足、斗志百倍,将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开放引领、绿色示范、工业强市、实干争先”的发展思路,加压奋进、加力赶超,全力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作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