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技术创新成为战略基点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运行良好,江西省现代家具、稀土2个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组建运行,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建成投运,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赣南,“新”潮涌动,“新”火燎原,焕发勃勃生机。
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平台、新业态持续涌现,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链成群,创新驱动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飞跃态势日益显现。
优环境育人才 积蓄创新发展势能
新时代,拼的就是科技创新实力。
市级层面,赣州成立科技创新赋能行动领导小组正副组长挂点市级调度重点项目机制,常态化调度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县域方面,18个县(市、区)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全市上下“一盘棋”,“大科技”的工作格局已然形成。
《赣州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新增财政科技投入8000余万元,增长76%。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71%,首超全省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经费71.30亿元,全省第二。实施“党建引领科技特派员行动”,引领广大科技特派员进企业、下基层服务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勇于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在科技创新中,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是至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赣州在全省率先实施“飞地引才”模式,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探索全市高校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双向双聘”;先后启动人才集团、人才服务银行、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组建工作,让人才在好环境中干事创业。
会昌县和君小镇一所客家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会昌县“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配备独立休闲小庭院,集专家咨询、合作洽谈、交流培训、文娱食住等服务功能于一体,为每一位来会昌服务的“周末工程师”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环境好、服务优,引来凤凰筑新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组建科研团队20个,全院总人数达772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一次性引进全职教授30名,高级专职科研人员180余名,招收硕士研究生80余人,形成近300人的高科技团队。2022年全市新引进培养产业领军人才41人、高层次人才1042人、急需紧缺人才9564人。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莫兆军、赣南师大王仲夏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我市“国家优青”零的突破。
搭平台解难题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
四年来,江西省内首个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赣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赣州市工业数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挂牌运行……国家级大院所来了,高端人才来了,为赣州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聚人才之力,解“卡脖子”难题,赣州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内外首创“含磷羧酸萃取分离钇”新工艺实现从跟踪为主向并跑和领跑的突破性转变;稀土行业相关研究在攻克大型海上风电、汽车新能源、通信材料等战略应用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走出‘深闺’、走进车间、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浩华说。
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青表示,与赣州当地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让企业在创新和研发上获得了“加速度”,科研机构有完备的实验室研发能力,而企业具备生产线批量验证的能力,双方结合事半功倍,让创新成果更快形成产能。去年公司产值达6亿元,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0亿元。
赣州市强化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联结,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2022年,组建稀土、现代家具2个省级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并运行;13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永磁磁浮工程试验项目获评全省十大科技成果典型案例,新型稀土合金储氢材料绿色技术上架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以沈保根、贺泓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专家研发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落地赣州。
新旧动能转换 特色产业聚链成群
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4月26日,金力永磁劲诚永磁项目开工建设。这是金力永磁深耕赣南、增资扩产的重大成果,也是全市稀土永磁产业发展的大喜事。
劲诚永磁项目占地200亩,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000吨磁性材料及2万吨磁材表面处理能力,将为全市稀土永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倍增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赣州梳理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链情况,编制《赣州市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升稀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瞄准有色金属产业中高端应用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向稀土永磁电机、永磁变速器等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延伸。”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赖庆华说。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赣州为有色金属、脐橙、化工等传统产业换装“新引擎”,催动其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智能物联网设备“蜂语者”“丰观720°”,精准采集脐橙生长环境数据。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上传至赣南脐橙大数据平台,果农轻点屏幕便能科学管理果园。植保无人机助阵,脐橙病虫害防治“快狠准”。区块链防伪溯源,脐橙“身份证”扫码查……乘“云”直上、用数赋智,赣南脐橙“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产值十年翻番。
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赣州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赣州新能源科技城在荒地上崛起一座产业新城,集“整车+零部件+研发+检测”于一体的产业新城,吸纳了一大批优质科技企业入驻:孚能科技研发出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电池填补行业空白,金瑞琪拥有国际领先的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在赣州,智能制造风采得到精彩展现。
创新引领,链式抱团,赣州“1+5+N”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2022年,赣州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三大产业规上营收分别突破700亿元、1600亿元和2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21%、24%。赣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60位,比上年前移4位。 (钟雅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