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会昌
贡水岸边,古樟苍翠。会昌正生长着一城戏梦。
不久前,会昌戏剧小镇暨会昌戏剧季001举行。戏剧季发起人戏剧艺术家赖声川、剧场制作人丁乃竺与众多嘉宾、观众共同领略了戏剧魅力。第100场专属版《宝岛一村》、富有本地特色的采茶歌舞版《暗恋桃花源》、专为戏剧小镇创作的《镜花水月》、香港话剧团《姊妹》等剧目惊艳亮相。据统计,戏剧季期间,会昌戏剧小镇累计接待游客119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
1934年,毛泽东登会昌山写下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今天,记者走进这片“风景独好”之地,探寻其因戏“出圈”的文化密码,也回应大家内心的疑问:一个偏远的小城,戏剧能否扎根?一个好的艺术生态,能否令会昌“新生”?
所到之处皆有戏
会昌因戏“出圈”,很大程度源于赖声川的“寻根”。
“1947年,我父亲从这里走出去就没有回来过。做儿子的,总希望可以替他走完这段回家的路。”1996年,赖声川和哥哥踏上了寻亲之路。自2015年起,他每年带一部戏到会昌演出,想“看看十年之后会不会有什么改变”。2017年,会昌县委、县政府与赖声川合作打造占地128.3亩的会昌戏剧小镇。
踏进这个小镇,就像步入了一场戏剧之梦。“你说怪不怪,站在马路对面都没那回事,但一进来,戏在这园子里就很合理。”“80后”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会昌人,对赖家老屋旁的广场印象很深。“西北街那面墙上的野枸杞,到了夏天,小灯笼似的爬满墙……”
在赖声川的好友、设计师杨维桢的设计理念里,戏剧小镇应该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以赖家老屋为起点,打造极具“戏感”的街区风貌:印刷厂改造成会剧场、老宗祠修葺成园林剧场、街屋改建成实验剧场,保留原有植物样貌的开放式有容广场、赖家老屋广场、三角广场……被守护的不只是建筑,还有像梁先生一样的会昌人的生命时光与记忆。
夜色渐浓,有容广场上出现了几个高高的白色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法国的著名的Compagnie des Quidams(匿名者剧团),在极富节奏感的音乐中,给观众表演《Herbert's Dream(黑夜中的梦幻奇遇)》。他们摇摇晃晃地挪动着步伐,笨拙又空灵。他们悄悄用眼神与周遭交流,不时张开双臂与周围的观众互动。广场中心有颗被纱布包裹的神秘球体,瞬间被点亮,缓缓升起,散发出暖黄色的光,照在每个翘首观看的观众脸上。此时,文清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着统一的园服,列着“开火车”的长长队形,小手紧紧抓住前面同学的书包,一个个仰起小脑袋,眼睛睁得大大的,观望着这些异域演奏家们。文清实验幼儿园的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刚带领孩子们看完一场儿童剧:“可别小瞧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在感兴趣的舞台面前,他们是最乖的观众。”
“剧场的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在仅能容纳百余名观众的小剧场看一场戏,观众便不难对赖声川的这句话产生共鸣。晚上8点,实验剧场内,独角戏《寻找企鹅的夜晚》正在上演。台上台下的边界被打破了,观众能直接和主演白倬铭交换眼神,甚至能闻到他正在啃着的肉包子的香气,演员的魅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观众不由自主地被白倬铭带进了这段寻找丢失的企鹅的奇妙之旅。演出结束,观众的心却还未平静下来:“我找到了企鹅的脚印,自认为清楚地抓住了编剧所要传达的点”“企鹅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在我们心里,但是它改变不了我们”“剧作看似平静松弛又暗潮汹涌”“这部剧让人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演出后的分享环节,近半数观众留下来,与主创热烈讨论。
会昌博物馆与赖家老屋、大小剧场错落分布,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文艺气息与乡情味道恰到好处的交融。温暖的午后,镇上的老人并排坐在榕树下,或唠唠家常,或聚精会神地观看广场上的演出。孩子们则在家人的看护下,摆弄着广场上的翅膀装置和舞台道具模型。
走出会昌博物馆,信箱墙旁传来一阵阵咯咯的儿童笑声。挤进人群,只见木偶人茶馆小二娴熟地表演茶艺,投茶、泡水、出汤……澳门怪老树剧团带来的木偶剧《周记茶馆》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一刻,围观的看客俨然成了这场戏剧表演中的一部分,和谐且美妙。
自戏剧季001开幕以来,在小镇上演的精彩戏剧还有很多。优人神鼓以赖家老屋外墙为幕,呈现了力量与隐忍交融、震撼人心的《金刚心》,广场上的“小镇环游记”,赖氏藏书楼的古宅读剧,排练厅的话剧小戏……在戏剧小镇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能体验到戏剧的魅力。
都是戏中人
小镇入口处,有棵300多岁的古榕树,满目苍翠,见证着会昌的前世今生。不远处,是另一棵参天古榕,拥抱着每位访客。赖声川给它们起名“智榕”“慧榕”。
古榕树后方有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会昌博物馆。一楼,讲述着千百年来的会昌故事;二楼,“剧相人生——赖声川创作艺术展”以特殊的交流方式,建立起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精神互通。进入展厅,一张张铺满密密麻麻笔记的创作手稿,向游客讲述着一部戏如何从无到有,经典剧目《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等主要舞台实景、道具再现,让游客走进了“眷村99号”,又或忽逢一片桃花林,仿佛自己已是剧中人。
也可以去会剧场“赖声川大讲堂”,听艺术家讲述他的创作世界。大讲堂上,赖声川分享了他最喜欢的一张工作照——在会昌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大厅,打着点滴的大人和小孩一脸专注地望着两个穿绿色上衣的演员表演。这是“小镇环游记”的演出团队之一触感实验室公演时的一幕。“工作人员告诉我,演出箱子打开的一瞬间,周围的人都放下了手机,沉浸在演出中。尤其是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瞬间仿佛忘记了身体的不适。”在《做翅膀的人》这场戏中,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一场戏剧的白日梦,也许还有在未来某个节点改变一生的魔法。
“当采茶戏里的乡音在《暗恋桃花源》的舞台响起,我的眼眶湿润了。”出生于会昌的“95后”调音师朱忱整个戏剧季都在“盯现场”。她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时恰逢上海上剧场定向招收会昌籍员工,朱忱抓住机遇应聘,并且一干就是七八年。会昌戏剧小镇启动时,已成长为一名专业舞台调音师的朱忱告别上海,回到家乡。“我想把剧场的理念和文化带回老家”,做着自己喜爱的戏剧工作,还可以陪伴家人,朱忱对未来信心满满。
张易是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表演教师。3年前,张易在乌镇戏剧节现场与赖声川团队建立了联系。“当时想着如果能在家乡为自己热爱的戏剧做点事情该是多么幸福!”戏剧季期间,张易组织学生在戏剧小镇做志愿者。他们白天穿梭于各个剧场维护秩序、看戏、拍照片,晚上散戏后推发公众号。“小镇就像个梦工厂,里面有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非常动人,比如黄海老师提倡的‘点亮’理念,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古宅读剧项目……去年我下定决心要去外面看看,如今来了这儿,没想到梦可以离自己这么近,希望未来我也会有作品在小镇呈现。”
在会昌,像朱忱、张易这样年轻的“戏中人”还有很多。因为戏剧小镇,他们找到了内心的那只“企鹅”。他们不慌不忙,一步步迈向光亮处。
家门口的戏剧小镇,吸引年轻人回来了,也让本地人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70的爷爷担心着小镇里的两棵古榕树会被白蚁侵害,在大礼堂里与几百名观众交流“要用专门的药细心照顾,冬天不能多浇水……”
戏剧小镇似乎成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本地人看见了外面的世界,而外地人则看见了不一样的会昌。
游客和观众,本就是戏剧的一部分。在上剧场工作人员、台湾女孩周雅雯看来,会昌戏剧小镇非常有人情味。令大学生志愿者方雨晗印象最深的,是“淳朴,诚恳,十分可爱”的会昌老人。随着众多海外剧团涌入,越来越多的国际面孔出现在这座地缘不占优势的赣南小城。剧场门口,本地老人会向方雨晗“求教”:“那个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我以前从来没见过外国人耶。”被关注到的加拿大籍记者中文流利,立刻搭上了腔:“非常有幸成为您认识的第一个‘老外’,咱们合张影留念吧。”老人一听,乐了:“嘿,你普通话比我强啊……”
法国高跷演员观摩《周记茶馆》时,来自澳门科技大学表演系的古老师热心地为他做起了临时翻译。为了答谢这份来自陌生爱戏人的善意,法国小哥掏出了绘画本,倚着小镇牌坊前的旧石墩顺势坐下,不出一刻钟,“古老师”的素描形象跃然纸上。
台上台下皆是戏中人。
会昌戏剧好在“远”
“我是谁”和“我们能做成什么样子”是摆在戏剧小镇发起人赖声川面前最紧迫的两个问题。
他用一张会昌古城的老照片,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会昌河流众多,南来的湘江与东来的绵江汇成贡江直入赣江。“是树,是土,是山,是客家老屋等历史文化,缔造了会昌的独特,而它们有的已经在时光里重叠了。我们是谁?我们是我们过去一切的组合。”
会昌能做成什么样子?赖声川想起了阿什兰小城。
阿什兰(Ashland),位于美国俄勒冈州南部,一座人口仅2.8万的幽静小山城。
1935年,一个叫安格斯·鲍墨的当地戏剧老师在这里盖了美国第一座莎士比亚环形剧场,排演戏剧。这是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的起点。自1935年起,阿什兰每年都举办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每次戏剧节持续6个月以上。80多年过去了,这座工业小城建有美国西海岸最好的剧院,戏剧节的原班人马也成了美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剧院演出公司。夏天去小镇看戏,成了旧金山海湾区诸多家庭的生活习惯。在阿什兰,所有文化经济围绕着戏剧节开展,举家来此旅行的游客,一个周末便能与3部莎士比亚的戏剧相逢。
会昌县委书记潘金城表示:“会昌县将按照周周有戏、一年两季、节假日加戏的举办模式,常态化组织开展戏剧演艺等活动,预计每年演出时间120天以上、演出剧目不少于60部。”
“无中生有,叹为观止”是赖声川的友人对戏剧小镇的评价。对于赖声川而言,他的梦想是打造一个戏剧文化创意生态。小镇不断有新戏进来,不断有新戏上演。“慢慢吸引一些有创意、喜欢戏剧的年轻人来会昌,把这里当作一个创意、学习、创造的中心,甚至让他们产生漂在这里的想法。”
如今,赖声川戏剧创意学堂——上剧堂落地小镇,引导素人从零开始体验戏剧魅力,在戏剧中打开自己,开发创意潜能。小镇还创办了和声戏剧技术学院,积极开设全面的剧场技术课程,建造国际标准的置景、服装实践基地,为完整的戏剧生态输出更多技术人才。诸多专业团队也为戏剧小镇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为小镇定制话剧《镜花水月》,设立“小镇环游记”板块,从世界各地遴选难得一觅的街头表演艺术,启动“小戏”征集计划,设立“艺术家驻镇计划”“原创小剧场剧目驻地计划”等。在未来,会昌戏剧小镇还计划合作推出麦浪中学生戏剧竞赛、儿童戏剧营、大学生戏剧节……
产业可以复制,但文化不能。“我们就是我们,会昌就是会昌。”赖声川强调:“只有向下扎根,故事才能继续发生。美国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和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都是小镇型戏剧节,我们的戏剧小镇可以跟它们做一些连结,建立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创作及人才交流网络。戏剧生态比较脆弱,需要从土壤开始细心呵护,也需要‘光合作用’,‘会’聚更多的创意、能量、热情。会昌戏剧小镇是独属会昌的,会昌人民、赣南人民能够认同,给它多一些呵护和浇灌,让会昌的孩子在戏剧声里长大成人。大家一起携手,小镇才有真正的未来。”
在设计师黄海为会昌戏剧季做的概念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戏在身边,好在远。”青山绿水间的会昌,和任何一个戏剧小镇不同,它古老而青涩,自由而静谧,是兼具红色、绿色、古色的市井化客家生活美学地;它又和任何一个戏剧小镇一样,上演着我们熟悉的人事,追求着更深层的生命意蕴、更广博的艺术梦想。希望它能不败于时光,也期许时光能送来一个温柔的答案。(郭 钦 全媒体记者 周 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