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方山嶺,雲霧縹緲,宛如仙境,山風茶香沁人心脾。
抬頭望去,一名身著白襯衫的七尺男兒駐足於山腰觀景台,雙眼凝視千畝茶園,心中浮起小康圖景。
七尺男兒叫修明岳。19年來,他攜妻以茶興業、以茶富民、以茶為媒,演繹著無數個令人點贊的感人故事,生動地再現了茶道版“西游記”。
走過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身為江西興國縣益香園茶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修明岳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還將有機茶賣向了國內外。
貧困戶在修明岳的茶園實現就業。
以茶興業,“茶行僧”追逐夢想
巍巍方山嶺,滔滔瀲江水。
蘇區時期,僅有23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9.3萬名兒女參軍參戰,長征路上幾乎每公裡就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並誕生了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被譽為“將軍縣”“烈士縣”“蘇區模范縣”。
如今,悠悠瀲江水又見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之戰——今年4月26日,“模范興國”退出貧困縣,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擘畫茶香滿溢的發展新圖景,“方太妹”有機茶品牌創始人修明岳像將軍一樣,率領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共同追逐小康夢想。
今年51歲的修明岳,是興國縣高興鎮人,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現為高級評茶員、興國縣政協委員、興國縣工商聯執委。
修明岳出生在有六個兄弟姐妹的農村大家庭,從小到大,他從不跟父母提出任何要求,漸漸養成了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爭不搶、腳踏實地的性格。
17歲那年,修明岳第一次來到縣城,看到外面的世界,他暗自發誓,要走出農村。作為一名農村子弟,想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他感到一片茫然……
1987年冬,看到鄉裡張貼的征兵消息,修明岳瞞著父母報名參軍,直到參軍喜報送到家裡,父母才知此事,深明大義的父母最終還是送他去參軍。
來到北京參軍后,修明岳刻苦鑽研,很快就掌握了電子技術,在部隊裡,他獲得總參謀部“學雷鋒標兵”榮譽稱號。
1991年冬,修明岳光榮退伍。懷揣著心中的暗誓,修明岳決定南下廣東去尋找更多的機遇。來到廣東,他發揮了在部隊所學的特長,很快應聘到一家港資企業做技術員。
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逆境中磨練意志,修明岳憑借自己掌握的新技術和企業管理知識,競聘上一家集團公司的注塑部經理崗位,從此踏入了白領階層。
這就是自己需要的生活嗎?看著眼前高樓林立,他想到了方太的山山嶺嶺﹔看著都市裡的花團錦簇,他想起了兒時的玩伴和還沒有脫貧的父老鄉親。他再次感到了茫然……
2001年,修明岳跟身有殘疾的妻子李韋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雖然現在自己進入了管理層,薪資待遇也不錯,但他更想擁有自己的事業,更想帶著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丈夫是‘唐僧’,自己是‘悟空’,我非常願意幫助‘師傅’行善,和鄉親們一起創業。”李韋榮笑盈盈地說,當時她在一家外資企業擔任總經理,年薪幾十萬元。
說干就干。修明岳和妻子毅然辭去工作,踏上了回鄉創業的艱辛之路。
像“茶”一樣朴實無華的修明岳,回到老家后,選擇與茶打起了交道。在這條與茶為伴的路上,修明岳夫婦一干就是19年。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修明岳的意志更為堅定:隻要肯干,何愁不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修明岳發現在自己茶園務工的貧困戶多了一些顧慮,擔心他的茶園會受影響,更擔心自己會失業、會返貧。
就在這時,從不言敗、一心向善的修明岳,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對員工測量體溫,登記在冊,佩戴口罩,分區作業,回家吃住,做到了防疫、復產兩手抓、兩不誤。
如今,春茶如期採摘完畢,茶園又擴種了120畝。
以茶富民,“茶道”上惠澤百姓
站在方山嶺之巔,向下望去,綠色映入眼帘,一行行茶樹猶如一條條綠色絲帶,迎風舒展……山腰的茶樹間,修明岳帶著一群工人正在除草施肥。
“我每天都會來基地打理,一天能拿到80元,家務事照樣能兼顧。”今年52歲的方太鄉黃豐村貧困戶張冬香,已在這片茶園工作了十幾個年頭。
丈夫早年病逝,張冬香身邊還有個患殘疾的女兒需要照顧。“我在茶園主要是帶班務工,十幾年來還掌握了種茶、制茶的技術,平時不採摘就幫忙鋤鋤草、施施肥,生活是越過越好嘞!”張冬香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茶葉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飲者,是為茶農謀利、為飲者造福的產業,是富民產業也是綠色產業。2013年,張冬香家搬出了土磚房住進了紅磚房。
興國縣方太鄉井口村貧困戶鐘迎福,入股了5萬元股金到公司,每個季度分紅1125元,一年有4500元收入,其妻溫秀英(殘疾人)在茶葉種植基地工作,夫妻兩人通過合作社帶動幫扶,年收入達到15000元。
興國縣鼎龍鄉石源村貧困戶(殘疾人)邱聯明及其妻子常年在種植基地工作,公司安排他到生產車間學習制茶技術,現在他成了一名制茶師傅,夫妻倆每年務工收入可達到15000元以上
環顧四周,和張冬香、鐘迎福、邱聯明一樣常年在茶園務工的貧困戶隨處可見。“公司以茶葉種植基地為龍頭,解決貧困村就業500多人次,同時帶動鏈接貧困戶55戶195人,人均增收4500元。”修明岳說,基地每年的人工勞務支出達80多萬元,全都給了貧困戶,助力了當地的脫貧攻堅工作。
修明岳在興國縣開發有機茶葉種植基地以來,長期以帶動周邊鄉、村農戶及貧困戶致富為己任,他認為“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每年舉辦2-3次科技培訓班,現已帶動周邊農戶參與有機茶葉的種植、管理,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興國縣楓邊鄉茅坪村(深度貧困村),修明岳繼續開發種植白茶800畝,通過項目鏈接貧困戶22戶、貧困戶人員80人,安排就業崗位450個,人均年收入可增加4800元,為茅坪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一份力量。
作為工商聯會員的修明岳,像“茶”一般朴實無華,體味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也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多年來,他熱心公益,捐資助學,其中新冠疫情期間捐款10000元。
同時,在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方面,修明岳還給茶農們提供技術支持,將國內外的茶葉發展動態及時、准確傳達給茶農。
修明岳的實際行動,不僅讓興國茶農增產增收,也為興國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修明岳榮獲贛州市優秀創業者稱號,其公司獲得贛州市“百企幫百村”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一路走來,雖荊棘叢叢,但更多的是陽光與溫暖,讓修明岳心中感恩滿滿。他說,感謝妻子的一路陪伴,更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讓他搭上“新時代”創業動車,在更廣闊的創業舞台上快速成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修明岳坦言,他計劃通過擴大基地規模和現有基地的升級改造,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發家致富,早日實現小康夢。
以茶為媒,“方太妹”走向世界
如今的方山嶺茶場,不僅產茶制茶,還具有千畝茶園景觀,時不時有游客前往觀光旅游。修明岳在茶園專門設計了觀景台,可觀看雲海日出,有很好的茶旅體驗。
“當年回鄉創業的動力,源於當時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政策。”平穩渡過新冠肺炎疫情“風波”的修明岳,談及自己的創業歷程,話突然多了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修明岳夫婦決定依托方山嶺的生態優勢,將原來的賣茶生意,延伸至種植有機茶。
經過反復勘察,修明岳夫婦將有機茶種植基地選址位於興國縣方太鄉海拔930米的方山嶺。方山嶺,一年四季雲霧繚繞,土壤肥沃,周邊沒有任何污染源。
直到2007年,修明岳在方山嶺試著種植了180畝鐵觀音茶葉,經過精心打理,第二年就有了收成,當年就獲得收入4萬多元。
初嘗創業的甜頭,修明岳信心更足了,新建了廠房,購進制茶設備,並於2009年成立了興國縣明岳種養專業合作社,於2013年成立興國益香園茶業有限公司,建設了兩棟標准化生產廠房,擁有專業茶葉冷凍冰庫。
漫漫“茶道”上,行走不便的李韋榮,並沒有因為自身殘疾拖累丈夫,而是當起了修明岳的“引路人”,一路掃清“障礙”。“我主要在家負責企業文化,做好品牌策劃。”李韋榮說。
如今,益香園公司已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研發、進出口、電子商務及農業觀光旅游於一體的綜合性實業公司,現有1000多畝集“山、水、園、林、路”相統一的高效生態有機茶園,產品有綠茶、紅茶、白茶、黃金茶、茯茶等。
為保証茶葉品質,修明岳投資建設了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在管理中嚴格執行生態標准,不濫用亂用化肥農藥,全面實施“從產地到消費者口中”的全過程質量監控。客戶掃描商品二維碼,也可進入該系統查看茶葉管理和制作過程,確保每一片茶葉都是放心茶。
在保証品質的基礎上,修明岳夫婦還著力打造品牌。2011年注冊了自主品牌“方太妹”,獲得了有機認証,通過了SC認証和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証,取得了出口食品企業備案証書。
“方太妹”茶葉一直以追求健康、生態有機茶葉為主導,全手工採摘,加工採用傳統制作工藝,標准化生產,每一片茶均源自於天然制作。“方太妹”的每一處用心,隻為保留茶葉的那一份尊貴和自然本質。
通過多年的發展,商標“方太妹”被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及江西名牌產品,修明岳的公司也獲得外觀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多年來,修明岳還堅持“走出去”,先后參加北上廣、日本、韓國、泰國、香港等專業茶博會,榮獲多次金獎、優秀產品獎、特金獎等,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熱銷的良好局面,成為贛南第一家出口到外國的茶葉。
方山如黛,茶香全球。(陳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