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階段,吉水縣八都鎮鄉賢聯誼會副會長謝冬根,一邊向防疫部門捐贈防疫物資,一邊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購進8萬余隻滯銷鴨,為當地養殖戶挽回損失200余萬元。
近年來,由永新縣才豐鄉鄉賢楊金華投資興辦的洲尾村田園綜合體項目,通過種植黃桃、蜜柚和養殖肉牛,解決了100多名村民就業問題,帶動全鄉140余名貧困戶增收脫貧。
“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悄然之間,一股強勁的力量在吉安集結。這股力量,正是吉安鄉賢的力量——曾經,他們告別家鄉,外出務工創業﹔如今,他們或重歸故土,或返鄉投資興業,成為新時代鄉村德治、自治等“軟治理”中的“硬力量”。
重塑鄉風文明的“領頭人”
明嘉靖三年,安福縣甘洛鄉鄉賢劉曉,帶著劉氏同族一共九人遠赴浙江,聆聽王陽明講學,成就了一段“九劉赴越”的佳話。490多年后的2018年,以學良知、致良知為目標,甘洛鄉以“黨建+鄉賢+良知文化”為主體,成立了吉安市第一個鄉賢協會——良知協會,建立了鄉賢館,以古鄉賢文化推動當代鄉風文明。
以協會為紐帶,53名遠在上海、廣東等地發展的鄉賢,在甘洛鄉投資建設了供鄉賢返鄉創業、日常交流使用的良知大廈,並捐出50多萬元作為本金,輪流投入鄉賢所辦企業,將每年固定分紅的10%,用於獎勵全鄉的好黨員、好組長、好干部、好媳婦、好人,讓做好人、行好事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在人口大量外流、村庄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吉安市委將目光投向了鄉賢。2019年,該市出台了《關於凝聚鄉賢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鄉情、親情為紐帶,引導鄉賢返鄉,擴大同心圓,打造同心牌,讓廬陵古鄉賢文化綿延,讓新鄉賢力量在助力家鄉發展建設中綻放異彩。
截至5月底,吉安226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鄉賢聯誼組織,1042個有條件的村組(社區)相繼建立了鄉賢聯誼組織,因地制宜打造出鄉鎮(街道)鄉賢館101個、村組(社區)鄉賢館144個。
破解基層矛盾的“減壓閥”
安福縣竹江鄉是安福古縣城所在地,竹江老街曾是安福最繁華的商業街區。隨著縣城搬遷,老街商業凋敝,街面殘破不堪。2018年,竹江老街作為全省城鄉環境整治的重點之一,被要求限時整改。
竹江鄉黨委書記楊建新向記者介紹道,由於老街環境整治涉及不少房屋的拆遷和改造問題,一直以來房屋業主都難以統一思想。2019年,在鄉黨委的引領下,104名竹江鄉賢成立了竹江鄉鄉村治理促進會,在曹洪昌、彭中凱等鄉賢的推動下,老街房屋業主的思想統一了起來,經過近一年的整治、提升,竹江老街不僅一改臟亂差的舊面貌,還順勢復原了老街風格,通過引入民宿、餐飲、茶吧等業態,成為安福縣有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鄉村,鄉賢成為破解諸多基層矛盾的“解壓閥”。
去年,永豐縣全面推進的城鄉環境整治行動,該縣坑田鄉鄉賢理事會羅珠分會的鄉賢們堅持帶頭宣講政策、帶頭拆除違建、帶頭參加服務、帶頭落實要求、帶頭包干區塊。為推動村小組123棟危舊土坯房的拆除工作,74歲的鄉賢李泉芳帶頭將自家廚房、圍牆拆除,還動員侄媳家將庭院后退4米,為打通村裡的“斷頭路”讓出充足空間。
鄉賢自治,情理相糅,成為破解基層矛盾的“硬力量”,也激活了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振興鄉村產業的“助推器”
偏遠和封閉,曾是永豐縣三坊鄉下坊村的標簽。但如今,人們再提起下坊村,想到卻是時尚和動感。
2018年以來,隨著“七彩岩龍灣”品牌的打造,江西首屆“贛江緣·綠行家”公益徒步活動、北京藝術家走進七彩岩龍灣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動頻頻在下坊村舉辦,名不見經傳的下坊村將朋友圈擴展到了北京、上海等地。村民們說,做夢也想不到,村子能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推動下坊村發生一系列變化的,正是鄉賢的力量。兩年前,村裡走出去創業的鄉賢們深感家鄉偏僻、衰敗,先后捐出100多萬元,用於改造村裡的基礎設施。為徹底改造家鄉落后面貌,在外創業多年的王雲,毅然舍下上海的事業,回家鄉成立了岩前觀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中赦綜合特色種養合作社,以產業帶動家鄉村民致富。
在採訪中,記者看到,以“七彩岩龍灣”為綜合品牌,下坊村已形成集觀賞性、體驗性為一體的蓮藕、有機稻米種植和澳洲龍蝦養殖等多個產業。而這些產業涉及的規劃、運營、宣傳、策劃等事務,均由50多個在外鄉賢承擔。
作為下坊村“七彩岩龍灣”品牌的幕后策劃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現在北京工作的王業涌對家鄉有著獨特的情感。2018年下坊村啟動規劃建設之初,他幾乎每個周末都自費乘坐飛機回來,與村民一起獻策出力。在王業涌、王雲及村黨支部的合力推動下,村裡的土坯房沒有被簡單地一拆了之,一批有價值的土坯房經過改造,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鄉賢館、知青文化園等。“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有一處桃花源,隻要我們在家和在外的下坊村人一起努力,下坊村一定會成為新時代的桃花源。” 王業涌說道。
吉安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杜方平認為,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但關鍵還得靠人,該市將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帶,完善鄉賢回歸政策,最大限度贏得鄉賢對家鄉的支持和反哺,讓更多鄉賢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賢內助”,為鄉村振興匯聚強大動能。(張 晶 郭 歡 記者 楊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