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熊貓 小日子挺美(看香港)

丁梓懿 閔捷 林寧

2020年06月20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香港海洋公園展區,大熊貓“安安”走向美食。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攝

  香港海洋公園生活著三隻大熊貓:正值壯年的“小兩口”盈盈、樂樂,還有已經步入高齡的安安。它們先后從內地來到香港長期生活,成為海洋公園的“鎮園之寶”。雖然因為疫情海洋公園已經關閉數月了,但三隻大熊貓依然受到飼養員們的精心照料,在院舍裡生活得怡然自得。

  “大胃王”吃相萌

  香港海洋公園陸生動物部監督殷漫萍打開竹子冷藏室,裡面是滿滿一屋子翠竹:各種竹子應有盡有,恆溫7℃,還配有洒水系統保持新鮮濕潤……海洋公園每周分兩次從廣州運來新鮮竹子,香港本地還有竹林,可以隨時補給,保証竹子新鮮且充足。

  “我們要保証大熊貓24小時都能吃到新鮮竹子,還要給它們配備其他補充品。”殷漫萍說,大熊貓一天吃10至15公斤竹子或更多,而公園會每天提供30至35公斤。此外還有竹葉球、竹葉粥、纖維餅干,蘋果、香梨等水果和紅薯、南瓜等雜糧。

  在海洋公園展區,憨態可掬的安安正悠閑地享受著面前的美食。來自四川成都的它馬上就34歲了,這相當於人類的102歲。別看安安年紀大,胃口卻不小。隻見它一口氣吃掉了5個竹葉球,然后抓起春筍一根接一根啃起來,吃累了就仰面躺下接著吃,盡顯“吃貨”本色。

  除了美味的食物,大熊貓們的住宿環境也相當考究。公園將大熊貓展區和“臥室”打通,它們每晚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入睡。“臥室”不僅寬敞舒適,水源充足,還設有天窗,可採納自然光。

  川港交流的使者

  今年4月6日,盈盈和樂樂首次成功自然交配,這讓海洋公園的工作人員和熊貓迷們欣喜不已。殷漫萍說,海洋公園2015年將盈盈送回四川學習如何自然交配,盈盈回港后與樂樂嘗試自然交配。

  往年大熊貓進入發情期的時候,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會特意派員來港,為公園動物護理和獸醫團隊提供協助。殷漫萍說,今年因為疫情,他們無法來港,不過雙方很快制定了相關方案,確保后續程序順利進行。

  這些年來,海洋公園一直與四川保持密切聯系,分享工作心得和最新資訊。殷漫萍說,盈盈和樂樂當年來港時,有一批四川專家和保育員隨行,並在香港逗留數月以協助海洋公園照顧年幼大熊貓。

  大熊貓促進了內地和香港間的交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香港給予支援,援建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和都江堰基地。為了感謝香港的幫助,這兩個熊貓基地向香港市民永久免費開放,川港兩地學生還經常進行互訪。

  “香港的無價寶”

  “與大自然親近,在歡笑中學習。”在海洋公園的官網中,寫著這樣一句話。香港海洋公園1992年開始提供各類教育活動,至今已有超過100萬學生參與活動。其中,以大熊貓為主題的教育課程最受游人與學生歡迎。

  “海洋公園內經常安排互動游戲,讓青少年在寓教於樂的旅程中,多了解動物面對的威脅,將保育意識薪火相傳。”殷漫萍介紹,孩子們可以走進國寶居所,學習照顧大熊貓的起居生活,近距離觀察大熊貓訓練示范,這個游戲特別受小朋友歡迎。此外,學生們還會遠赴四川,深入探索野生大熊貓保護區,體驗大熊貓飼養員工作,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5月上旬,海洋公園宣布公園現金流瀕臨枯竭,如無資金資助,最快將於6月倒閉。特區立法會財委會召開多次會議討論,終於5月底通過了逾54億港元撥款。海洋公園獲得撥款后,未來將面臨轉型,其中包括鞏固並發揮教育、保育優勢,致力於有關研究及推廣。

  海洋公園轉型,大熊貓何去何從成為城中熱議之事。“大熊貓是香港的無價寶,為人們帶來保育、教育、康樂價值。它們會繼續留在這裡,給我們帶來歡聲笑語。”香港特區立法會旅游界議員姚思榮說。

  (據新華社香港電)

(責編:邱燁、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