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被列入4批20世紀建筑遺產名單的西安報話大樓,又稱西安電報大樓,於1959年動工興建。它與1958年建成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姊妹建筑,是當時西安市的電信通訊樞紐,也是當時西安城內的最高建筑。該建筑頂層建有5層方形塔樓,四面嵌設巨型大鐘表,每小時報時一次。
西安報話大樓從規模、建筑設計、功能等方面,都是當時該市先進與時尚的標志。自建成至今,大樓外牆面經過了3次整修,但都保持大樓原貌和底色不變。因此,保存至今的報話大樓整體形象依舊接近20世紀50年代的樣子。
鐵路遺址的保護難題
受到建筑專家關注
2019年12月3日下午,北京西城區的南禮士路開始擁堵起來。在位於南禮士路62號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大院裡,正在舉行“致敬百年建筑經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公布暨新中國70年建筑遺產傳承創新研討會”。
在會上,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玉鳳介紹了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京張鐵路”目前遇到的保護難題。在北京市海澱區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的9公裡沿線上,布滿了上世紀的建筑遺跡,不僅有老路軌,還有老西直門火車站、老清華園火車站、老站牌、老信號機、老水塔、老站房、老扳道房、老道口撂杆……
王玉鳳表示,遺址公園建設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京張高鐵入地的施工過程中,由於缺乏專人管理,施工方為了方便,已經把老京張鐵路的路軌拆除,很多鐵路歷史文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她說。
王玉鳳進一步闡釋說,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不僅要把重要的鐵路遺址保存下來,更要把整個京張鐵路的歷史價值、詹天佑精神和中國鐵路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氣概彰顯出來。“目前,我們正在組織資深鐵路專家、鐵路文化人,成立一個專家顧問團,做這方面的深入挖掘,為設計團隊提供強支持”。
為何要選在公布新一批名單之際,特意邀請建筑遺產“兄長”來做個匯報?現場專家表示:他們想以此強調,這不僅僅是為了挂一個牌子,而是需要大量的心血付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是這些年努力推進保護工作的鮮活例証。
王玉鳳發言后,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主題演講中回應道:“剛才聽王教授說到關於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其實我也挺焦急的。我在想,能不能發動我們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大家一起多做點工作,讓有關部門能重視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最好也形成一個呼吁……”話音還未落,全場便響起了掌聲。
很多城鄉風貌中的經典建筑
還未得到妥善保護
2014年,中國文物學會成立了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自2016年起,已陸續公布4批20世紀建筑遺產名單。
“這項事業雖然比較‘年輕’,但是我們有權威專家在領航指路”。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副會長金磊這樣自我評價。“5年!4批!這表明雖然時間不長,但工作很快也就上了軌道”。
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的遴選過程,均要恪守遺產認定標准,採用自上而下由專家推薦項目的方式。每次推介均由委員會的顧問專家通過初評和終評兩個階段才予以確定。專家隊伍包括了百余名著名建筑師與文博專家。
必須注意到,盡管專家隊伍權威性強,對於量大面廣、全地域范圍內的(尚未包含港澳台)20世紀經典建筑仍難以全面把握。因此專家們也認為,雖然目前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已擁有396個項目,但未來的任務還很艱巨。在那次大會上,專家們還通過了《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傳承創新發展倡言》。其中這樣表述道:“限於專家隊伍,對量大面廣的與城鄉整體風貌相關的絕大多數各類20世紀經典建筑尚顧及不到,再優秀的20世紀建筑若不被發現,若不屬於‘文物’也未成為‘優秀歷史建筑’,它很可能成為被城市文脈遺棄的項目……”
社會認知程度仍需提高
寧可“多保”也不再“錯毀”
在第四批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的發布現場,有專家感言:“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已經有4批了,感受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博界和建筑界的范圍內,大家對此都很關心﹔但社會了解得還不太充分。”金磊認為:目前的重要工作,就是“全社會應該快快地認知這種新遺產類型,並且要大張旗鼓地去推這件事。”他舉例說,《世界遺產名錄》目前已有近百項20世紀建筑遺產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這幾乎佔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總數的1/8。
然而,由於“年輕”,使得20世紀建筑遺產概念沒有得到更多人的真正了解與認識。一個現象是:很多人會以“歷史建筑”去比對衡量“20世紀建筑遺產”。於是,許多應屬於20世紀建筑遺產的珍貴地標建筑就被拆掉了。
社會公眾對建筑價值缺乏充分認知,使得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面臨著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的雙重夾擊。“我們太缺乏共識!這是一個核心缺陷。對建筑遺產的破壞性事件,直至今日,仍在繼續發生!”金磊用著重的語氣強調“繼續發生”這4個字。
為此,專家們建議是:寧可“多保”,絕不再“錯毀”。《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傳承創新發展倡言》倡議要加強國家層面的20世紀建筑遺產普查力度﹔並提出:完善建筑遺產登錄保護制度是有效的保護舉措,凡涉及新建、改建、擴建、修繕拆除等作業的工程,要有一個城市各界專家的論証和公眾參與機制,要聽信公眾的評判。
專家關注焦點
散落在各個城市、應受到關注的20世紀經典建筑(部分)
遼寧錦州地區的火車站點(20世紀30年代)
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宮(20世紀30年代)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D座、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舊址)、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老辦公樓(20世紀50年代)
北京夕照寺小區(20世紀50年代)
深圳科學館(20世紀80年代)
天津中山門“試驗街坊”住宅(20世紀60年代)
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運動員村(20世紀90年代)
北京方庄住宅區(20世紀90年代)
鏈 接
沖上熱搜榜的
西安火車站改造工程
西安站改擴建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鐵路建設重點項目,於2015年正式啟動。
2020年5月下旬,西安火車站老進站口開始圍擋施工,不少市民和旅客以為舊站房要被拆掉,於是這個消息便引發了廣泛關注。“西安火車站”還排上了熱搜榜。
西安火車站始建於1934年。因歷史悠久、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在當地人的心中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目前正在進行的是“外立面提升”工程。正在被圍擋施工的老進站口上方,便是書法家吳三大題寫的站名——“西安”二字,因為遠看也像“面皮”,於是這一親切戲稱就廣為流傳。市民為此提出的建議是:“能否保留以前的‘西安’兩字?這兩個字留下了太多回憶,每次回到西安,看見‘面皮’就備感踏實。”
西安火車站本體目前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也未被被列入20世紀建筑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