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對於於都縣祁祿山鎮上嶺崗村村民袁春華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一天是他家新房子封頂的日子,站在新房門口,袁春華感慨道:“太不容易了!”
袁春華幼時患有小兒麻痺症,落下了腿腳不便的毛病,失去大部分勞動能力,說話也不太利索。村民們誰也沒想到,蓋房子的錢竟是他自己通過雙手賺來的。
“春華今年45歲了,至今未婚,和母親居住在一起。雖然行動不便,但是他身殘志堅,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譜寫新生活。”該村第一書記曾啟發介紹,“除了每個月680元的兜底保障,村裡還給袁春華安排了清潔工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700元的收入。”
袁春華在山上採集鬆油。黃長生/攝
閑暇之余,袁春華還會上山採集鬆油。採鬆油是個力氣活,袁春華一手握一把刮刀,在鬆樹表皮割出一定大小的溝痕,然后在溝痕下方放置一個油桶,慢慢收集從鬆樹上流出來的鬆脂。看似簡單,袁春華卻需要比別人付出雙倍的時間,但是他一直在默默堅持。
來到袁春華家的時候,恰逢一桌建筑工人在吃飯,母親忙前忙后地收拾著碗筷並邀請大家一起吃。“家裡其他幾個孩子都蓋了新房,一直‘落后’的春華如今也跟上來了,我就放心了!”
“美好生活是靠雙手奮斗來的,接下來的心願就是討個媳婦。”袁春華害羞地說到,心中的期許正如房門上貼著的“婚姻自立”幾個大紅字一般,無限美好。
告別袁春華,採訪團一路南下,來到了安遠縣雙芫鄉合頭村,6月的晌午艷陽高照,一間30平方不到的屋子裡發出“咚咚”的聲音,原來是朱先榮正在加班加點趕制網上訂單,畫圖、切割、雕刻、打磨……
朱先榮在制作手工藝品。人民網 羅娜/攝
今年26歲的退伍軍人朱先榮一身迷彩,臉龐堅毅。2017年退伍返回鄉的他一心想著創業。2018年初,他去河北廊坊拜師學習原創手工藝品制作,不到一個月便學成歸來,他立即回家創辦了“阿布木藝”工作室。
“一開始只是從簡單的竹蜻蜓、小木勺、學步車制作入手,以喚起顧客的兒時記憶。”朱先榮介紹說,后來通過在抖音、全民小視頻、快手等軟件APP發布小視頻,迅速拓寬了銷售渠道,最高峰的時候一個月賺了3萬多。為了給顧客提供最完美的工藝品,他經常在直播間打磨作品到深夜。
經過不斷地技術創新,他的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抖音作品累計播放量已經突破了2800多萬次,擁有近3萬“粉絲”的他成了網絡上的小紅人。“現在的農村既美麗又安靜,而且沒有外人打擾,很適合創作。”朱先榮的“粉絲”還給他寄來五大筐紫檀木,如今大部分木頭已經制作成工藝品銷售。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村民的黑木耳等農產品大量滯銷,朱先榮利用自己的視頻平台,為村民直播帶貨,先后售出十幾萬元的農產品。
採訪當天,朱先榮家正准備包粽子,剛開始不支持他創業的父母如今喜笑顏開,“我們家不僅買了車子,還在縣城買了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對於未來的生活,朱先榮這樣憧憬:“希望將更多的創意變成手工藝品,同時利用我的視頻直播平台,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帶動大家一起致富,一起奔小康!”
歲月匆匆,斗轉星移,始終未變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贛南,有許許多多家庭,正懷著同樣憧憬和期盼,行進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們的幸福故事,如同一條緩緩流淌的長河,從源頭出發,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