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有力量 農業更興旺

——樂平以“黨建+農業”促鄉村振興

2020年06月30日06:44  來源:江西日報
 

  六月的樂平鄉村,處處枝繁葉茂、果香盈盈,遍布鄉野的各式採摘園、田園綜合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近年來,樂平市在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突出“黨建+”理念,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拓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奏響了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相融共進的新樂章。

  大山深處黨旗紅

  走進樂平市洪岩鎮曹家裡村,穿過山巒林海后,隻見群山環抱間一排排土坯房參差錯落,房前屋后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使人寧靜而愜意。端午假期絡繹不絕前來的游客,又讓這裡顯得格外熱鬧。

  早年,由於地處深山峽谷,曹家裡村長期無基本農田、無穩定供電,村民們雖守著綠水青山,卻隻能依靠採摘油茶、茶葉、核桃、錐栗等作物進行簡單加工后獲取收入,生活十分清貧。曹家裡村偏僻落后的局面一度成為洪岩鎮黨委的心病。近年,該鎮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與省水投集團等單位簽訂洪岩鎮整體旅游開發項目,並根據曹家裡村實際,以“黨建+”為切入點,與省水投景區管理公司搭建黨務聯建平台,穩固基層組織,發揮黨支部、黨員引領帶動作用,全力打好曹家裡農旅結合“特色牌”。2019年,曹家裡村與省水投景區管理公司黨支部聯合制訂“黨建+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拓寬了5公裡進山道路,並利用特色土坯房打造“土屋村落”“土房民宿”,以及結合當地紅色資源打造“紅軍棚”等景點,同時為農產品加入文創元素,統一設計“千山養珍”品牌環保包裝,讓山水變成風景、資源變成資本、產品變成商品。

  “以前不搞旅游,山貨要挑擔到處賣,現在搞旅游,茶葉、茶油、香菇、土雞蛋等山貨坐在家裡就有人上門來買。”提到曹家裡村的變化,72歲的村民楊灶根高興地說,今年3月份他賣了150多公斤土蜂蜜,收入近3萬元。

  “田間黨校”助振興

  寬敞的高科技智能溫室蔬菜大棚,連線成片的瓜果種植基地,在樂平市傳統蔬菜產區鎮橋鎮,以花正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高科技蔬菜示范園區正在崛起。而在公司蔬菜種植基地旁,一座兩層徽派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裡便是承擔著培訓和輪訓全鎮(村)黨員干部任務的鎮橋鎮黨校。

  把黨校建在田間,打通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最后一公裡”,建設一支素質高、愛農村、懂農業、作風硬的黨員隊伍,就是打造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紅色引擎”。為此,樂平市專門出台《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鄉鎮(街道)黨校工作的意見》,提出“有組織機構、有教學場所、有專兼職教員、有培訓計劃”等四項標准全面恢復和重建鄉鎮黨校,推進全市19個鄉鎮(街道)全部恢復和重建黨校。在此基礎上,樂平市打破行政區劃,突破行業界限,抽調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黨校專職教師、學術理論專家、鄉土人才及新鄉賢組成100多人的“政策講習隊伍”“技術講習隊伍”“理論講習隊伍”,深入田間地頭,打通課堂內外,連通理論實踐,已先后開展“培訓在基層”活動300多場次,培訓黨員2萬余人(次)。

  產業鏈上建支部

  夏日時節,樂平市十裡崗鄉白塔村400余畝白蓮、有機葡萄等農產品生長旺盛,一場產業大布局正在謀劃:採摘白蓮剝剩下的蓮子殼,可以利用起來養殖菌菇﹔村裡的荷田、葡萄園能發展採摘經濟﹔冬天榨完糖的小茅蔗,殘渣正好用來釀造茅蔗酒﹔山塘水庫既用來養魚養蝦、又可垂釣,形成集休閑、觀光、採摘為一體的產業示范園……

  而在幾年前,白塔村還是省級貧困村。2018年,為了闖出一條產業發展新路,白塔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農戶入股、安排就業等方式,創立種植合作社,發動村黨員能人領辦、技術能手幫辦,利用村內集中連片的農田,引進試種茅蔗、葡萄、白蓮等品種,做實人員管理、包裝設計、產品定價、銷售運輸等各個環節,2019年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貧困勞動力在合作社就業人均收入達到3000余元。

  白塔村的變遷,是樂平市開展“支部帶產業、黨員在一線”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樂平市有187個合作社建立了黨組織,全市選派88名第一書記下沉村組,各部門、單位副科級及以上干部全部進村入戶幫扶發展產業、幫助就業。在此基礎上,樂平市還著手制訂《村干部獎勵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效益挂鉤實施辦法》《樂平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以實際舉措激勵、推動村“兩委”干部在產業鏈上發揮好帶動作用。(邱西穎)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