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公溪鎮村民靈活就業有亮點——

村頭可打工 田間能種地

2020年07月02日06:54  來源:江西日報
 

6月28日,把孩子送到學校后,樂安縣公溪鎮荷陂村村民袁新紅騎著電動車,穿過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駛上一道丘陵緩坡,便到了她上班的扶貧工廠。

“每天上8個小時班,月工資2000多元,在家門口就業,挺方便,還照顧到了家庭。”袁新紅對現在的這份工作很挺滿意。

靈活就業,村裡建起扶貧工廠

公溪鎮因礦產資源豐富,曾獲“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稱號,常住人口有4萬多人。近年來,採礦量縮減,礦區人員減少,全鎮面臨產業轉型和居民就業的雙重壓力。

“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公溪鎮居民就業壓力比較大。”公溪鎮黨委書記范正庚說。為緩解就業壓力,公溪鎮堅持“企業引領、產業支撐、資源挖掘”模式,不斷培育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就業兩不誤、兩促進。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扶貧工廠就是由各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歸總,加上上級的補助資金建造起來的。

筑巢引鳳,如今扶貧工廠吸引了南昌食環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公司董事長吳敏介紹,辦在公溪鎮的分公司於今年4月份正式生產,主要串制肉串、蔬菜等。就業門檻低,招工的對象是周邊的留守婦女。目前,分公司已吸納近200人就業,其中貧困戶25戶。

“當然還是在家門口就業好,村裡的年輕人都希望這樣的公司越多越好。”31歲的荷陂村村民曾芳芳之前在南昌務工,回到家鄉后,在食環公司負責倉庫管理。

據介紹,該公司計劃在樂安縣其他鄉鎮再投資兩家工廠,帶動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

在家種田,貧困戶也能穩定增收

早稻已經吐穗,中稻還在緊張栽插中,綠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記者在臨近公溪鎮加油站的一片水田裡,遇到了正挑著一擔秧苗的貧困戶徐新根。離他不遠,10多名村民正忙著栽插水稻。

58歲的徐新根離異多年,靠打零工和種幾畝地為生,一個人把一對兒女拉扯大。3年前,兒子在交通事故中左腿受傷,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家裡的3畝地,前幾年也流轉給了村集體。今年,在村委會的介紹下,他來到樂安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栽插中稻。“我沒有其他技能,但說起種田,樣樣都在行。”找到新工作的徐新根十分高興。

記者了解到,樂安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公溪鎮於2017年引進的規模化種植優質稻的農業龍頭企業。為引導村集體服務好綠能公司發展優質稻種植,該鎮在每個村成立由村集體主導的合作社(農業開發公司),負責所在村土地流轉、托管以及勞務介紹等服務。各村集體經濟按標准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綠能公司種植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綠能各生產隊季節性用工需求比較大。僅公溪鎮的中稻栽插,累計用工量在1600人左右,可以帶動當地農民增收20多萬元。

據介紹,除扶貧工廠和綠能公司外,各村還通過盤活村集體的舊廠房、舊辦公場所、閑置土地等資產,引導群眾發展電子產品加工、飾品加工、小角黃牛養殖等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記者 鄒曉華)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