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需要一座怎樣的省城

——南昌在彰顯省會擔當中尋找發展突破

2020年07月03日07:12  來源:江西日報
 

最近,隨著一場“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干”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南昌開展,省城南昌動作頻頻。

短時間內,南昌陸續推出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十大工程、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十大行動、十大文化重點工程和南昌人才十條,內容豐富、涉及廣泛。

作為省會城市,南昌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省人民的目光,引起全省上下的關注和熱議。

一直以來,南昌的發展進步有目共睹,但南昌產業不強、名氣不響等眾多問題,依然是制約城市發展的一塊塊短板。特別是這些問題相互制約、彼此影響,形成了一個看似難以打開的結。

南昌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裡?南昌短時間開展的這一系列行動,隱含著新發展理念下的南昌人,在新時代開啟的破題之法。

大手筆,以藝術之美激活山水人文——一座城市就是一幅山水畫卷,在魅力中顯實力

一邊是水光瀲灩,一邊是狹窄擁擠,大自然賜予這座城市的美感,被一種老舊社區裡的窘迫感所擠壓。

這是位於老城區東湖之畔的百花洲路留給南昌人的印象。然而,當記者於近日再次走進這裡,扑面而來的卻是一幅湖光、棧道、游人和城市小品交匯而成的水墨畫。

煥然一新的面貌,讓群眾連連點贊:“東湖的美,又回來了!”

他們不會想到,未來的東湖,恐怕不只是一個“美”字所能概括的﹔他們更沒發現,與百花洲路隔水相望的百花洲裡,由國家一級導演、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團長傅勇凡率領的一支國內頂尖藝術團隊,已經在這裡沉浸創作了一個多月。

藝術家的目光,是要用藝術之筆,把南昌的青山綠水與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讓東湖之美進一步蘊含靈氣,讓南昌之美舞動起來。

這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程。

毋庸諱言,南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雖被譽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卻沒有給這座城市帶來應有的影響力。

南昌人羨慕杭州、成都等知名省會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為此,南昌人也一直在努力地寫好自己的山水和歷史文章。擴建滕王閣景區、打造象湖景區、改造八一廣場、建設軍事主題公園、提升一江兩岸風光帶、開展水系治理……近年來,一系列景觀、文化和生態工程建設,使南昌的城市面貌明顯改善,城市品位大為提升。

但是,南昌的山水和人文依然缺乏在國內叫得響的實力。

回看杭州和成都,他們的景觀之所以獨具吸引力,因為蘊藏著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走進城市就是走進歷史﹔他們的人文之所以富有影響力,因為對應著目不暇接的歷史遺跡,走進城市就是走進景區。南昌人發現,自己一直欠缺的,不是單純的建設,而是這種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相互融合的深度、力度和廣度。

於是,以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動和十大文化重點工程為抓手,南昌緊盯自己的優勢資源,開始奮起直追。

以綠色作“筆”,他們以公園為節點,將用120個公園廣場,構建完善的城市公園體系﹔以綠道為紐帶,將形成“四橫、七縱、八環”的城市綠道網絡系統﹔以“郵票綠地”為補充,把公園、綠道串聯起來,將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以水系作“墨”,他們圍繞“水城一體”,實現“一江三河串十湖”,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形成“撫水潤豫章,贛江活洪城”的美景。

以文化作“魂”,他們提升拓展滕王閣景區,將再現滕王雅宴﹔建設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將打造“贛鄱文化第一街”﹔完善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將突顯“唐風宋韻”……

山水相依、景城一體、詩情畫意、宜居宜游。當這幅水墨畫繪就之時,整個南昌就是一個景區,整個洪城就是一部史詩。

從過去僅僅關注單純改變城市形象的城建項目,到如今著眼於深度塑造城市靈魂的整體文旅開發,南昌正探索一條提升城市魅力的新路。東湖區委書記劉闖告訴記者:“城市建管思路的這一變化,讓我們關注的焦點,從項目的技術水平,轉到了藝術水准。正在全力打造的百花洲文化藝術街區,就深刻體現了這種全新的思路。”

百花洲文化藝術街區的建設,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手筆。

它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一個西起滕王閣、北至陽明路、南到中山路、東抵八一大道,約4平方公裡的大景區﹔近期目標是建設一個東起蘇圃路、南到中山路、西至百花洲路、北抵疊山路,約2平方公裡的文旅街區。借助“詩、書、畫、影”的謀篇布局,這裡將以藝術之美、繡花之功,把淹沒在高低裙樓中的文化瑰寶一塊塊剔出來,把散落在街頭巷尾的文化碎片一個個串起來,巧妙地鑲嵌到酒吧、咖啡館、藝術餐廳、城市小品、石碑座椅等設施中,讓街區的白天晚上、空中地面、東南西北移步是景、移步換景,猶如巴黎左岸、西子湖畔,盡顯一座城市曾經的風華,使整個街區成為一個文旅綜合體。

未來,當悠揚的鐘聲響起,從流光溢彩的百花洲出發,萬壽宮、滕王閣、繩金塔、八大山人、梅湖、海昏侯等一批文旅綜合體,將把整個南昌串成一個人文自然景點有機聯系、融合共生的大景區。

以此為依托,南昌還將結合重點商圈建設,把夜間經濟、品質會展、社區商業等現代服務業融入其中,讓南昌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煙火氣息,又有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高雅氣質。

一座具有如此魅力的山水之城、文化之城,將在提高南昌人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同時,加快推動南昌由旅游中轉站向旅游目的地轉變,既壯大旅游產業,又以更強大的城市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產業、技術、人才和資金在這裡匯聚,使南昌真正成為一座實力之城。

用魅力平添實力,江西人早就盼著省城能有這樣的大手筆。

大魄力,以戰略眼光領跑全新賽道——一個產業就是一張城市名片,在實力中顯活力

在南昌著手繪就的這幅山水與人文的絕美畫卷裡,光是最靈動的舞者。就在這五光十色之中,蘊含著一個南昌產業的傳奇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南昌LED全自主產業鏈的重要應用企業——中節能晶和照明。作為硅襯底LED技術的發明參與者之一,他們憑借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助力搏擊市場,但這家企業最初的市場開拓卻並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

公司總經理陳昕告訴記者:“LED照明產業和很多產業一樣,人才、配套、市場、信息都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南昌雖然擁有技術優勢,但產業配套不完善、市場資源不豐富、市場信息不靈敏等問題,依然讓我們的產品在競爭中面臨不利局面。”

他們面對的問題,也是南昌的產業在發展中面對的共性問題。目前,南昌雖然越來越多地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但受制於城市發展水平,難以形成完善的產業生態圈,外來企業大多把生產環節放在南昌,而把總部、研發、銷售等更具產業價值和影響力的產業鏈兩端,留在沿海發達地區。

內陸城市如何才能實現產業突圍?中節能晶和照明闖出了一條自己的路。陳昕表示,他們綜合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之后,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興起的合同能源管理領域。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由此,他們從單純的賣產品,轉為賣服務,並進一步通過與上游芯片企業晶能光電的緊密合作,把技術優勢最大限度地轉換為市場優勢,幾年間就從這一市場的后起之秀,迅速成長為市場份額最大的龍頭企業。

如今,他們又准備借助市場優勢,用一根集成了環境監測器、5G基站、安防攝像頭、電動汽車充電樁等多項功能的智慧合杆,切入新基建領域,把無所不在的燈杆,變成“城市大腦”無所不能的眼睛和鼻子,打開一個十萬億元級的龐大市場。

抓住機遇、細分市場、果斷換道、激發優勢、大膽領跑。中節能晶和照明的突圍之路,也是近年來不少中部地區城市的產業崛起之路。

貴州,一個西南內陸省份,當數字經濟在沿海發達地區風生水起之時,他們敏銳地尋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把數字經濟中的大數據產業與獨特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一時間,以一座座“天然機房”吸引了眾多數字經濟領域的知名企業,成為我國重要的數據中心。

合肥,一個曾和南昌發展狀況類似的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當國產平板顯示技術處於低潮之際,他們大膽投入、傾力扶持,最終迎來了產業的轉折點。如今,他們更把這種手法運用到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展現出令人嘆服的投資眼光。

本地企業的先行,省外發展的示范,讓南昌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前不久,南昌推出了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提升行動,並把“積極搶抓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牢牢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新經濟、新業態、新基建,推動產業、資本、創新、人才深度融合,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打造新引擎”,作為整個行動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

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魄力決定動力。

近年來,南昌先聲奪人打造VR產業,以舉辦一年一度的世界VR產業大會為契機,打造世界VR產業中心。

近年來,南昌揚優成勢發展航空產業,以瑤湖機場為載體,引來了國產大飛機C919落地南昌。

近年來,南昌全力以赴做強電子信息產業,以創新的“重資本、輕資產”招商,引進培育了歐菲光、華勤電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使南昌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實現了90%以上的零部件本地配套,移動智能終端年產能在全國三分天下有其一。

可以說,通過把自身的比較優勢不斷嫁接新經濟、新業態、新基建,南昌立足江西、著眼中國、放眼世界,以戰略視野尋找機遇,以過人膽魄抓住機會,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產業突破。

然而,南昌要打造實力之城,依然缺少那“臨門一腳”的爆發。

爆發從何而來?採訪中,專家普遍認為:堅持就是勝利。

為此,南昌正圍繞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集中精力、集中資源、集中優勢、集中政策,盯住“領頭羊”、瞄准“成長型”、關注“潛力股”,著力以更大的魄力、更強的決心,引育一批產權完善、品牌知名、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基地型、巨人型、領軍型企業﹔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提升大中小企業在同行業的地位和檔次,不斷聚集爆發的力量。

與此同時,隨著南昌在新的賽道上持續發力、不斷領跑,“5G+VR”特色產業園、VR科創城、航空產業城、中醫藥科創城等一批高層次產業創新平台不斷涌現。由此帶來的城市實力的彰顯,讓一批高端人才匯聚於此,一批創新成果不斷誕生。

增實力,強活力。南昌正以更大的手筆,奔向產業爆發的臨界點。

大視野,以城市氣質聚合天下英才——一項政策就是一份鄭重承諾,在活力中顯魅力

城市的活力,最關鍵的是人才的活力。

在南昌VR產業基地,匯聚了一大批國內外VR人才。然而,對於大多數VR企業來說,VR專業人才,特別是算法、內容制作和標准制定方面的高端人才,依然是最稀缺的資源。

落戶南昌的HTC威愛教育,雖然自身是一家專業從事VR人才培養的企業,但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公司總裁呂雲博士告訴記者:“為解決人才匱乏問題,北航軟件學院在國內最早開設了虛擬現實技術與應用研究方向的軟件工程碩士專業,每年培養40多名相關人才。我作為這一專業的副主任,總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學生來南昌工作,但到目前為止,僅僅引來了一名學生,其他學生大多選擇長沙、武漢、成都等城市。”

雖然借助連續舉辦世界VR產業大會的東風,南昌在國內VR產業領域已小有名氣,但為什麼對這方面的人才依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呂雲坦言,除了南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薪酬沒有優勢,大家對南昌人才政策印象不深、了解不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感慨地說:“我一直在南昌從事VR人才培養,都很難簡潔明了地說出南昌人才政策的核心內容,更不要說很多對南昌並不了解的人。”

一項人才政策就是一份鄭重承諾,能否讓每一名人才都清晰地感受到一座城市對自己的召喚,體現的是這座城市的視野。

近兩年來,在全國各地的人才大戰中,南昌圍繞“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行動計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在住房、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傾力關懷,在待遇留人上縮小了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與此同時,在“強產業”的過程中,打造了一大批高層次的創新創業平台,事業留人讓一大批人才在南昌找到了人生追求。此外,通過“興城市、優生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樓大廈、立體交通、綠水青山、書香氣息、歷史文化、文明新風,這些要素在城市裡發生的“化學反應”,讓環境留人有了更強的吸引力。

數據顯示,這一時期,隨著南昌的城市氣質在魅力、實力和活力的互動中愈發彰顯,全市常住人口淨流入量近14萬人,反映出人才不斷聚集的趨勢。然而,與同時期長沙流入近80萬人、鄭州流入近50萬人相比,南昌在規模上依然存在較大差距。

表面上的差距在數字,深層次的差距在感情留人。

人才不光關注政策的含金量,更關注它的內容是否貼心,兌現是否順心,服務是否暖心。這需要南昌更多地站在人才角度,帶著感情為人才設身處地地考慮。

6月22日,為讓南昌的人才政策更具個性化、更有針對性,實現每年吸引10萬名大學畢業生、10萬名技能勞動者來昌留昌工作的目標,南昌給這兩個重點人才群體量身定制了“人才十條”,從十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南昌對人才的吸引力。這些政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力求簡要、明了、管用,具有普惠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最關鍵的內容就是滿足人才對生活補貼、購房補貼、創業貸款等較為迫切的需求﹔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支持兌現人才政策“一網查詢”“一網通辦”,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才。可以說,南昌“人才十條”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才的期盼,體現了南昌新的作風、新的面貌,成為打造英雄之城的一股新風。

當南昌以更寬廣的胸懷擁抱人才,城市就在日益澎湃的活力中,彰顯出自己的魅力。在從事AR和VR內容研發及應用建設的南昌科駿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蘭高興地告訴記者,公司最近迎來了幾名從沿海發達地區回流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加盟,將有力推動公司VR資源雲管理平台的開發和建設。在HTC威愛教育,他們正聯合華東交大、江西理工、九江職院等高校,依托VR教育聯盟,以產教融合的方式,加大力度培養既有理論儲備,更有實踐經驗的VR本地人才。由於契合企業需求,許多大學生還沒畢業,就被VR企業一搶而空。

南昌努力打造的創業之城,正讓越來越多的人才一見傾心。

【專家觀點】

城市的定位與更新

南昌市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 徐建軍

南昌市彰顯省會城市擔當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是一個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過程。山水之城、實力之城、文化之城、創業之城、英雄之城的打造,是一個面向未來、見仁見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過程,是新時代南昌的定位與更新再造過程。

定位——城市定位是引領城市發展的核心,決定著一座城市的發展取向和發展模式。打造“五城”,是南昌歷史使命的高度體現﹔是南昌在國家戰略布局和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在打造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內陸雙向開放高地建設中,勇爭先鋒的生動寫照。這不僅是南昌的需要,也是江西的需要。

再造——南昌集聚著全省大多數創新資源,但現代服務業及新業態發展欠佳,要大力發展高端服務功能,以生產組織職能和消費職能引領全省發展。致力於由單中心的都市向多中心和區域化都市圈“強心”轉變,向網絡型空間結構和網絡化空間聯系進化,逐步消除區域內市場壁壘,努力擴大城市規模和人口承載力。

起點與路徑——“五城”建設的起點是抓住新基建建設,契合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浪潮的新機遇,有序開啟數字生活、數字治理、工業柔性生產、安全基礎數據中心等巨大的投資需求。路徑是將經濟增長轉到激發結構性潛能釋放上,大力培育新技術革命背景下參與全國、全球產業鏈的核心能力、核心要素,培育創新生態,瞄准城市生活品質,提升人文關懷和國際吸引力。

【記者手記】

“五城一體”

解開南昌發展之“結”

南昌近期陸續推出的一系列“十大”工程,主線明晰,始終緊緊地圍繞著“山水之城、實力之城、文化之城、創業之城、英雄之城”的塑造。這當中,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解決的是城市魅力問題,實力之城瞄准的是城市實力問題,創業之城、英雄之城緊盯的是城市活力問題。有魅力就能增強實力,有實力就能激發活力,有活力就能提升魅力,“五城”由此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如果把南昌面臨的發展不足問題,比喻成一個難以打開的結,“五城一體”則提供了一種新的破解之道。這是省委書記劉奇對南昌提出的“彰顯省會擔當”的最新要求激發的重要突破,也是南昌開展“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干”解放思想大討論凝聚的重要共識。

然而,要讓“五城”帶來的魅力、實力和活力真正聯動起來,形成相互推動的合力,南昌依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他們意識到,在日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要充分發揮自己在“大南昌都市圈”當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沒有大手筆,就無法形成可以與其他城市相媲美的城市魅力﹔沒有大氣魄,就無法形成可以與其他城市相抗衡的城市實力﹔沒有大視野,就無法激發可以與其他城市相角逐的城市活力。

瞄准“五城”,就要不斷做大“五城”。並不具備全方位優勢的南昌,唯有集中資源、集中精力,以田忌賽馬的策略放大比較優勢﹔唯有全心全意、心無旁騖,以愚公移山的信心咬定發展目標。

這就是一個能彰顯省會擔當的南昌。(記者 殷 勇)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