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瘌痢頭”到“綠滿園”

——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變形記”

2020年07月06日17:21  來源:江西日報
 

碧波蕩漾的小河、干淨整潔的游步道、宛如綠毯的蒼翠茶園……近日,記者走進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這裡通過小流域有效治理、依托茶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治山治水、脫貧致富“雙贏”,把“瘌痢頭”變成了“綠滿園”。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支援國家建設,園村村一帶大量木材源源不斷外運。森林過度採伐,加上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地表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庄稼收成逐年遞減,園村村貧困人口多達170戶571人,是“十三五”貧困村。

痛定思痛。2014年,上猶縣對園村村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探索實施了“三治同步”(治山、治水、治污同步實施)和“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產業護水”“生態淨水”“宣傳愛水”共同建設)。全村12.32平方公裡的水土流失土地,經過修復得到有效治理,“窮山惡水”變成青山綠水。

同時,園村村不再走資源過度消耗的老路,而是把山當作田來耕,把茶當作稻來種。

猶江綠月茶葉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將茶葉種植面積從原來的幾百畝擴展至5000多畝,還形成了育苗、種茶、制茶、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全村1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其中。

“公司免費提供茶苗、技術,統一負責收購,村民都樂意在山上、農田、荒地裡種茶,茶葉成為村民致富的‘黃金葉’。”園村村黨支部書記吉健康介紹說,目前全村擁有茶葉加工廠15家,人均茶園面積1.43畝。2016年,園村村脫貧退出,100多貧困戶借“茶”脫貧。

如今,猶江綠月茶葉專業合作社依托茶葉產業,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制茶體驗區、表演區、品茶區。有了這樣的基礎條件,村民把茶當花來護,把茶當景來賣,這也成了園村人脫貧致富的秘訣。“村民光賣茶還不夠,要不斷延伸茶產業鏈,讓更多人來茶園體驗、採風。” 猶江綠月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開敏說,“現在,每逢周末都會有旅游團或自駕游客過來,今年已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

記者聞著茶香,沿著彎彎曲曲的游步道,來到村中心的“茗香閣”,看到身著表演服的茶藝師鐘秀華正在表演茶藝。鐘秀華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年過花甲,弟弟有先天智力障礙。鐘秀華經過培訓成為一名茶藝師,既能在本村做茶藝表演賺錢,又能照顧家人。同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陳小明,他將自家的閑置房按照村旅游協會的要求裝修成民宿,接受統一管理。

吉健康說,園村村未來將以茶產業鏈條為紐帶,融合茶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元素,做好互聯網推介營銷,不斷做大做強茶旅融合文章,提升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記者 陳化先)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