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南城縣旴江河畔天井源鄉港下園附近,一群群白鷺競相飛舞,時而在河道上空展翅飛翔,時而又降落在河畔中覓食、戲水,給寧靜悠長的旴江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
白鷺是生態環境“質檢員”,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近年來,南城縣不斷加大水環境涵養治理力度,對全縣水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取得顯著效果,為像白鷺這樣的鳥類棲息、繁殖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到此繁衍生息。
如果說做活水文章是一場戰役,那麼“前哨戰”就是“清河行動”。2018年以來,南城縣投入資金2.2億元,以清潔河流水質、清除河道違建、清查違法行為為重點,全力實施“清河行動”,共清理垃圾3.1萬噸、淤泥8200噸﹔組織開展撫河干流(天井源段和裡塔段)、彭武水、麻港河、烏珠河等河流河道改造治理工程,改造治理總長度達30.13公裡。
在“前哨戰”打響的同時,另一場“攻堅戰”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前些年,一些鄉鎮盲目擴大畜禽養殖規模,畜禽糞污無序排放,造成一定污染。為此,該縣出台畜禽養殖防治規劃,將旴江、黎灘河沿河1公裡范圍內的排污口全部關閉,並劃定畜禽養殖禁養、限養和可養“三區”,嚴格執行養殖場排放不達標“黑名單”制度,對排放達不到要求的堅決予以關停。
清河治污只是水生態環境治理的第一步,立體式呵護才是關鍵一招。針對小流域水體臟臭、垃圾漂浮、蚊虫孳生等狀況,該縣採取“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治理方式,突出全域規劃、水岸一體、綜合治理,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管護機制。短短幾年時間,全縣重點規劃建設的15個小流域完成綜合治理面積近3000公頃,治理后的小流域區域基本實現山坡從“紅”變“綠”、土地由“紅”變“黑”、水流由“黃”變“綠”的轉變。
做活水文章是一場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該縣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以制度的剛性約束將河道整治進行到底。完善縣、鄉鎮、村三級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擔任縣級河(湖)長,河流所經和水庫所在鄉鎮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鄉級河(湖)長,村主任擔任村級河(湖)長。明確26個縣級責任單位,其主要領導均為主要責任人。各鄉鎮也成立相應組織、機構,並切實開展河(湖)長制工作。完善河(湖)長制公示牌的設立,全縣河(湖)長名單、舉報電話、信箱均在政府網上進行公示。同時,在各沿河村庄設立500多塊河(湖)長制公示牌,進一步強化河(湖)長職責,加大宣傳力度。(陳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