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啟動以來,江西武寧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打造“最美小城”樣板區的經驗復制到創建“美麗宜居試點縣”上來,扎實推動村庄清潔行動、廁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長效管護出成效、高質量、走前列。特別是在率先開創農村生態管護“多員合一”機制基礎上,邁好“數字鄉村”建設新步伐,引入智能化管理平台構建“事常管、景常美、民常樂”新境界,實現了農村面貌品質提升、環境潔美。獲評2019年度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首批美麗宜居示范縣等殊榮,被譽為全省“最干淨縣”,在全省村庄環境長效管護考核和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中均位列第一。
“多員合一”接地氣 開創長效管護新格局
按照“一抓到底、構建常態”的理念,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總要求,探索“力量精干化、資源集約化、管護全域化、效益多元化”的新路徑。一是精心打造專業隊伍。本著“依事定員”原則,按照農村服務人口2‰-3‰的比例全面整合原有分散的、季節性的、收入低的護林員、養路員、保潔員、河流巡查員、網格管理員等隊伍,轉化為集中的、全季性的、收入相對合理的專業隊伍,實現從“九龍治水”到“專職管護”。全縣生態管護隊伍力量由整合前的2219人精減至800人。同時,通過集中培訓與分片指導方式,全面提高生態管護員的水平和能力。對生態管護員實行GPS定位管理,利用NB卡牌技術將工作信息數據及時上報匯總調度平台,實現縣、鄉、村一體化聯動機制,保障全縣人居環境得到更有效的監管和運行。二是建立資金統籌機制。整合原護林員、保潔員補助和鄉村公路養護費,縣財政統一安排生態環境管護專項資金,其中生態管護員工資1760萬元。同時,對管護員實行網格化管理和績效考核,管護員收入由基礎工資(佔比70%)和績效工資(佔比30%)兩部分組成,從以往每年3、5千元提高至每人2萬元,有效提高了管護工作熱情。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扣除效益工資,並予以解聘。全縣總體投入由原來每年2000萬元下降12%,政府既集中了工作力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又減輕了基層負擔,實現資源、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三是壓實各方監管責任。一方面,建立縣、鄉、村三級督查機制。縣生態辦組織成員單位按照“月巡查、季度評比、年終考評”機制進行督查﹔鄉鎮生態辦每月巡查兩次以上,做到組組必到並建立巡查台賬,列出問題清單,採取銷號管理﹔各村每周巡查兩次以上,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另一方面,實行績效考核。將農村生態管護制度建設納入全縣“三農”工作考評,對年終考評前四名的鄉鎮分別給予20萬、16萬、12萬、8萬獎勵。對季度排名后三位且得分低於85分的村,分別扣除當年管護經費1000元、2000元、5000元。
“5G服務”顯洋氣 構建長效管護新模式
投入2000余萬元搭建“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實現大數據預警、點對點監測、智能化服務,給長效管護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實行雲台統管。該平台將全縣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區域統一納入一個立體空間,設置“武寧概況、研判分析、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長效管護”七大板塊,綜合考慮村庄類型、山林面積、公路裡程、河流長度等因素,合理劃分為若干個管護單元。推行“四個一”(一平台一中心一張圖一個端)運行模式,運用“5G+管理”技術,實現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統一指揮調度、長效管護大數據告警分析和預警研判、長效管護綜合管理服務。二是推行遠程監控。在全縣鄉村主要交通路口人流量大的密集場所、垃圾中轉箱和生活污水檢測站配備500余個監控攝像設備,接入指揮大廳調度中心,實時聯網並利用5G+VR技術,360度全方位展示田園山水。對於垃圾亂堆亂放、野外用火等違法違規行為啟動無人機空中巡查、遠程喊話告警,盡顯高科技洋氣。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的要求,在羅坪鎮試點建立智能垃圾監測及垃圾分類管理體系。監測數據自動上傳到指揮調度平台、或GPS定位軌跡環衛車輛,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三是試行終端監管。與“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政策咨詢和問題投訴處理端口”無縫對接,設立縣級管理員,對於群眾通過手機APP在“碼上通”平台發送的農村改廁、村庄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相關問題實時語音、上傳的現場圖片,及時反饋至縣級平台雲端進行可視化管理和調度,由區域管護員、AI智能監控現場核實和處理,確保在24小時內登記受理,72小時內處理辦結,5天內反饋情況。
“共治共享”聚人氣 凸顯長效管護新內涵
把長效管護作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有力抓手,通過政府主導並發動群眾參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強大合力。一是政府主導提顏值。按照 “四年掃一遍”要求,全面落實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四精”理念,將生態、旅游元素融入秀美鄉村,高標准實施美麗宜居示范片建設,實現“串點、連線、成片”效果,努力打造一批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示范。積極踐行“全生命周期”衛生健康管理理念,成立縣鄉兩級農村生態環境管護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以“五定包干”為目標,融合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奮力實現秀美鄉村“從建成到建好、從管住到管好、從干起來到干得好”的轉變,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努力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二是群眾主體管長遠。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群眾保潔費按每人每月1元繳納(財政統籌、鄉鎮自籌、群眾有償服務按8 : 1 : 1比例分攤),用於村庄保潔設施維護和管護員獎勵。探索推行“五好家庭”“清潔家庭”創評自治機制,建立“公德銀行+公德超市”20家,將農戶做好“門前三包”環境衛生、移風易俗等以積分制登記入冊、實行積分兌換物資,量化、評比、表彰村民的文明行為,引導村民把環境管護當作自己的事,從過去的看“政府干”轉變為“政府、群眾一起干”,將農村“一時美”變成“長久美”。三是鄉村治理走新路。實施生態管護制度以來,生態管護員隊伍優先吸納了35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他們“公示”上崗,積極做好衛生保潔、河道巡查、道路養護、溝塘清淤、公廁維護等工作,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下一步,平台將開通農村相關社會事務管理模塊,引導農民群眾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監管,分級分類分時段處理改廁申報等工作,豐富“衛生有人保、山林有人管、河道有人查、公路有人養、村庄有人護、建房有人巡、社會事務有人理”的管護新內涵。(成晨陽、潘華)